摘要: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明、清则是闽南民系向广东、台湾以及南洋移民的时期。而“衣冠南渡”带来的中医术,在针对闽南水土、物候产生的不同于北方的疾病诊疗过程中,探索总结出许多新药方和新的治病方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闽南中医术和闽南民间医药。且自古来闽南传统中医在诊疗过程中,都是以具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闽南语与患者沟通,其著述、医著、医案、秘籍也常用闽南方言表述,闽南方言本字又难以用现代汉语文字表现。本文旨在利用闽南方言探究传统闽南中医的精华,传承闽南中医更好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的乡亲。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中医
闽、台、东南亚人民所推崇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一种地方形态[1]。它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主,经闽南地区的医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形成了符合闽南地域气候、生态、人文环境的中医药、青草药体系,并与其民间风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以及闽南地方语言等形态相互融合,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形成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闽南中医。而历史的原因,闽南语方言在一种相对不受外界影响的环境下独立发展和传承。许多著作、临诊医案、笔记、偏验方多用闽南语特有文字、语意表述,与现代汉语、医古文有很大差别,若不精通闽南方言,仅用汉语或医古文注释,常多有偏颇或遗漏。反之如若结合闽南语注释,则有助于更为精确地解读医者本意,领悟其精髓。
1闽南语历史背景下铸造的闽南中医
1.1地方名医
闽南这片热土,悠远而地灵,几千年来孕育了无数熟知闽南文化、地域特色、疾病谱与药植物特点的地方名医。清代见于方志史书的福建医林人物有多位,撰著医学著作有多部[2]。年版《泉州市卫生志》辟有“中医中药”专篇,其中重要人物自唐、宋以来至编志为止有26位列入“人物传”,有12位录入“人物录”[3]。
(1)吴夲[4],北宋名医,福建闽南人,在泉厦漳一带悬壶行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以医名天下,堪称为当时的“名医”。自宋起,吴真人先后被历代皇帝封为大道真人,大道公,保生大帝。近千年来,吴真人一直是闽台两地世代子孙共同膜拜的医神。至今为止,在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已有0多座宫庙供奉,祈求药签除疾,至今香火鼎盛。
(2)陈修园,曾从泉州名医蔡茗庄学医。陈修园博览医书,临证经验丰富。著述亦多,由后人辑成《南雅堂医书全集》涉及医经、本草、医论等基础理论方面内容,也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病等临床各科内容,实堪为全书,书中有不少闽南方言。如陈氏将《伤寒论》中的主治、药物、用量及煎煮方法用方歌的形式编著而成的《长沙方歌括》中的“桂枝麻*各半汤”中有记载: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二十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其中的“热色”就是我们闽南语的传统发音,在闽南方言文化中,“热”就有上火的意思,此处的热,亦可理解为面色红赤,若能更好理解闽方言中“热”一字的意思,定能更好的把握桂枝麻*各半汤的主症。可见,方言对于解读中医家的典籍有时能起到关键作用。
(3)苏颂[3],宋天禧四年(年)泉州府同安县城关人,医药学家。校订整理了《神农本草》、《灵枢》、《针灸甲乙经》、《素问》、《广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参与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嘉祐六年(年)编成《本草图经》。
(4)弘一法师[5],在文学,音乐,医药和书法等成就斐然。由年开始基本在福建闽南一带著述,其中大部分时间在泉州各禅寺居住,直至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在闽南主要弘法手段是著述、写书和演说。弘一大师的传世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不难发现有闽南方言贯穿其中。追溯至当时的时代背景,弘一法师用博大精深的佛学及高超的中医术来拯救世人普度众生,闽南语必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与芸芸众生沟通的桥梁。
1.2方言病名、药名
闽南中医病名,绝大部分是传统称谓、民间方言病名、按证候特点命名更为传神。例如[3]中医内科方面有“嘿龟痰堵”,即指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垂肠”小肠下垂之疝气;中医儿科方面,“八(加“疒”字壳,音be)”是闽南小儿诸种疾病的总称,民间流传“三十六(疒八)”、“七十二(疒八)”之谓,并有多种手抄本,详述各种病症的证候及治疗方药。小儿中*性肠麻痹,即称“蜘蛛(疒八)”;“猴损”,比喻小儿三度营养不良,身体不长,皮肤皱缩,状如猴。妇产科有“月内风”,指产后不久关节红肿酸痛。此外,中医外科、五官科方面的方言病名特别多,且很有特点。如“蛇”:①手指如蛇头,甲沟炎即称“蛇头疮”,指节、指端炎称“指蛇”;②指带状疱疹,发于腰腹部成腰带状者称“缠腰蛇”,发于身体某一部位的称“飞蛇”;③脓肿发于四肢,其形状如树根蛇状之态,俗称“树根蛇”、“鸡藤风”,即多发性脓肿。“虎”:一般指在特殊部位、病势凶恶的痈疽;①后脑际痈疽或蜂窝组织炎,生于头后毛际内者为入林虎、入毛虎,生在头后毛际外者为出林虎、出毛虎;②乳虎,生在乳晕内,内有1粒红热肿痛是也。
闽南许多中草药,或据其形态,或据其功能,另有方言称谓。如《泉州民间偏方选编》[6]涉及的有:一条根(豆科蔓性千斤拔)、入骨丹(夜关门的根茎)、土香头(香附)、万寿竹(徐长卿)、竹仔草(鸭跖草)、百条根(威灵仙)、羊屎粘(苍耳子)、鸡舌头(王不留行头)、清风藤(鸡矢藤)、猪母菜(马齿苋)、犁头草(紫花地丁)、散血草(夏枯草)等。另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3·物产志》[7]也记载中草药等地方称谓,如:天南星,俗呼蛇杖;射干,其苗别名鸢尾;木通,土人名脱壳藤;龙眼姜,寄生龙眼树,亦名猴姜,亦名骨碎补;旱莲草,俗名田鸟草,又名一瓣莲;柏,侧柏也,泉人呼为扁柏;灯心草,亦名虎须草,等等。
1.3地产药物
历史以来闽南也生产许多地产药物,因疗效确切且简便使用至今。
(1)李和元养脾散:是永春县达埔镇“和元堂”药铺祖传秘制药散,性平和,功能养脾建胃、开郁消积止呕、去湿利尿、增进纳食,用于治疗水土不服及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饮食积滞、脘腹涨满、腹泻下利、四肢水肿、*疸、脸*肌瘦等;对小儿积滞内停而面*肌瘦者有独特疗效。新编《泉州市志·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中成药加工》[8]载:“永春县李曾闪在达埔乡开设“和元堂”药铺,监制‘养脾散’和‘胃苓散’,相传已余年,至今产品畅销国内外。”
(2)金汁:系每年冬至到大寒,取健儿粪便,加清水稀释,搅匀成汁,以棉纸纱布清滤,加入*土少许,入瓮,粗碗覆盖密封,埋入地下至少一年,年久弥佳。其汁呈微*(如浅茶色),无*无味,疗暑热湿*极效。,泉州吴真人庙花桥亭每年根据传统民间方法炮制近百缸并详细记载年份、分布地点,依次逐年取用。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施赠药物。此药自光绪四年(年)创办泉郡施药局时便开始制作,故有“有花桥亭便有金汁”之说。
(3)保和堂白塔疔膏。“保和堂”老铺在泉州市区西街台魁巷头,是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后裔开设的,专售祖传秘制疔膏。因以白塔为标记,其疔膏又称“白塔膏”。白塔疔膏对疔疮或痈疽,无论初起、已成、溃后,均可应用。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生肌,被视为“外科圣药”。保和堂白塔疔膏的历史最少有多年。蔡氏后辈得反复应用验证,调整药物比例,找出专治一切疔*兼治外科诸症的最佳配方,使之“应手奏效,识者珍之”。“白塔膏”在闽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远销至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
2闽南语境下的中医推广
2.1闽南语讲释中医药经典
中医治病、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民众的重视,人们热衷于学习中医四大经典等古医名著以获得延年祛病的知识。然而医学古文所蕴含的中医药理论,生涩难懂,普通民众即使想要窥豹一斑,从中领悟点滴养生保健知识实是不易。
闽、台、东南亚地处东南,山多水急,燠热多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体质、疾病谱及中药种类,也使语言和文化习俗的形成与演变都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如闽南语系人群大部分居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医诊病治疗十分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闽南与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致病因大都偏重于“火”、“热”、“癀”、“湿”之邪,因而“激热”、“中湿”、“着疳”常见。传统中医药名家及经典著作何其繁杂,如何从浩瀚的中医药的海洋中天人合一地寻找到更适合闽南地域气候、生态、人文环境,更有针对性及实际应用价值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更好地结合于日常养生调摄,也是闽南语系民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