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风、痨、臌、膈,古称四大证,而中风居其首。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研究逐步深入,资料十分丰富,明代以前之学者多发明一义,明清以后有些学者对中风之病因及治疗作了些总括性的论述。有几本书值得参考:
《风痨臌膈四大证治》为姜天叙作。姜氏清代医家,其孙名体乾与叶天士同时,据瞿简庄序:体乾曾治愈叶天士认为不可治之证,为叶氏所佩服。姜天叙对于中风病确有实践经验,他说:“及予考之《内经》、《金匮》诸篇,其论偏枯、猝仆诸证,未尝专主于风立说”,澄清了前人认为汉以前中风之病因均为外风之说,故反对“真中”与“类中”之分。(类中风之名首见于元·王履之《医经溯洄集》)认为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论痰皆有卓见,治疗强调鉴别“脱证”与“闭证”。清·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对中风病的治疗具有权威性,对中风之急救值得参考。近人张山雷著《中风斠诠》是一本有分量的专著,对前人中风之说及治疗各法加以详论,并受中西汇通“血冲脑经”之说的影响。其对中风之治疗,是在尤氏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但略于治瘀,反对补气法,诋毁王清任用四两*芪治半身不遂。对王清任之法不敢用,故其对于瘫痪不用之证,认为病延已久,“皆无痊愈之望”。我对于中风半身不遂之气虚血瘀者,屡用王清任法取得一定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编的《中风专辑》,从文献整理角度,“凡属医籍所载,有关中风之经典论述,以及古今医家杂论、医案、方剂、验方等,其能言之成理者,莫不博采旁搜,兼收并取,亦为临床之助”。这是一本值得参考之书。
近年来卫生部中医司抓了急症之研究。中风是其中的一项,短短几年已取得一些成果。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长春召开的急症会议上,中风病方面的有分量的论文不少。会议上再一次提出已讨论修订三次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使中医之诊治向规范化、标准化前进。在治疗途径方面有用复方丹参液静脉滴注及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等总结报道。在一般采用辨证论治的论文之外,有几篇用攻下法治疗卒中急救之文值得重视。医院《通腑泻下法治疗脑卒中急性期90例报告》,90例患者中,经脑脊液检查或CT确诊:脑出血17例,脑血栓形成68例,脑梗死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均有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之见证,舌红苔*厚82例,脉弦滑者76例,脉沉者14例。所有病例均用三化汤化裁治疗,大*(后下)15g,芒硝(冲服)、羌活各10g,枳实(或厚朴)9g,甘草6g,煎汁ml,每天1剂,若神志昏迷或时清时朦,舌謇短缩则可增加一剂,并予胃管内给药,另用大*片、(含生药0.4g)5片,一日3次,口服,一般用药1~2次后,腑气可通,但然可再服,保持大便次数每日3次左右,一俟舌苔由*厚转为薄白或无苔时则停服,继以养阴益气,化痰通络等法治之,以巩固疗效。其治疗效果为:基本恢复15例,显效30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87.6%,无效11例(其中死亡6例,死于脑疝3例,死于心肺功能不全2例,死于消化道出血1例)。北京医院内科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例,总有效率为82.3%。其选方为“化痰通腑饮”:全瓜蒌30~40g,胆南星6~10g,生大*(后下)、芒硝(分冲)各10~15g。硝*剂量一般掌握在10~15g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为度,不宜过量,待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如瓜蒌、胆南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药,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重证患者,其清化痰热还可用竹沥水、清开灵等。其疗效:基本痊愈63例占39.9%,显著进步39例占24.7%,进步33例占20.9%,无进步17例占10.7%,恶化6例占3.6%,总有效率为85.4%。他们认为,便于便秘,舌苔*腻,脉弦滑为使用本法之三大特征。
治中风用通下之法,始于刘河间,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便指出治中风之里热者宜大承气汤下之。三化汤治中风二便不通亦是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医院之研究成果,是继承与发扬的好例子。把前人的理论与经验,通过临床验证,结合最新的检查手段,又加深入研究创新,其成果既超过了前人,并已走在世界医学之前列。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邓铁涛医话集》(邓铁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