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张廷模中药学行气药沉香乌药荔枝核
TUhjnbcbe - 2021/5/4 16:47:00

沉香

下面的一个药沉香。这个是中药当中比较名贵一个药,名贵的药。那么它主要的来源,我们书上来源于瑞香科的乔木,比较高大的,这是一个小枝,其实它是很高大的、很粗大的,一个是沉香树,一个是白木香树,来源于这两种树。古代呢来源于前者,这是半个世纪以前,所有的沉香,都来源于这个乔木沉香。那么当时的沉香放在水当中,它会沉在水的底部,至少是半浮半沉在水当中,所以又叫作沉水香,它是根据它的这个性状的特征来命名的。那么上一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我国进行药材的资源的考察的时候,发现了在广东、广西、云南这样的一些地方,或者台湾、海南,那么发现了白木香树,是沉香的同科同属的近缘植物,那么它们也能够产沉香。但是这个白木香树产的沉香,它有其名,而无其实,就是很优质的,把它放在水里面,它都浮在水上面的,它质地很轻,它不能沉在水下面,所以它已经没有沉水香这样一个现象了,这个是国产沉香,国产沉香不能沉于水,它来源于白木香树。之所以沉香比较名贵,这个沉香树和白木香树都是很高大的乔木,为什么那么贵重呢,不是这个树的任何部位砍下来都能作沉香用,能够作沉香用的,它是有严格的这个要求的,那一般所谓的结香,就是它分泌了大量的芳香的树脂,在这个木材里面,所以这个木材就变重,而且变得那种乌黑,油浸浸的、油润的,而且非常香,这个在传统呢,习惯上就把它叫作结香。那么结香的部位,为什么能结香,古代不清楚,就让它在自然的状态结香,自然的状态结香呢,非常困难,所以就更少。那么现在发现,是这种树的树干受到了损伤,至少伤到了木质部,皮已经完全破了,伤到了木质部。这个树为了一个自我保护,这个伤了以后,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细菌就侵入木材的部分,它为了保护自己,那么就分泌树脂,这地方就为了尽量地愈合这里的伤口,抵御入侵的这个微生物,这样的过程叫作结香。现在就用人工的方法,在它的树干上去砍,这个两、三公分深的(口)伤及了这个树干,就是木质部,慢慢地让它结香,但是就是有这样的情况,把它砍了伤口,但是微生物现在不是很清楚,它也老不结香。它有的砍了很多年,它并没有结香,所以仍然这个药材不丰富,所以我们临床用的沉香,在市场上据我所见的绝大多数都是不合格的,都是砍了的几年的伤口,并没有结香,那么收集的人等不得了,把它用刀把它这个地方取下来,其实它不是真正的沉香,真正合格的沉香现在非常少见,至少我在药材市场上没有见到,几乎没有见到。所以这个沉香呢,也就是现在这个真正要用,合格的很难,而且价格也不低,但是它也不是非常有特殊性,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必要迷信它,一定要使用,只是在说有的用其它的行气药代替不了的时候,那么我们可以考虑,一般的情况下不要像古人那样用得那么普遍。

这个沉香的第一个功效,行气止痛。这个也像木香一样,也是用于多种气滞疼痛证,但主要也是在胃肠,或者说主要是在脾胃,那么它的止痛和木香大同小异,只不过沉香,更温一些,温性超过了木香,所以我们书上一般都是说沉香治疗的气滞疼痛呢,是寒凝气滞,不但考虑气滞,还突出了一个寒凝,也就说它的温性,比木香要强一些。那么木香的主治证,就一般的气滞疼痛,没有强调一个寒凝,而且很多的有热的,湿热证那么往往也用木香,就说明这个温性上有区别。但是只要是寒凝的疼痛,木香也能用,所以过去比如说我们用沉香来治疗胃痛,气滞的疼痛,像这个四磨饮、五磨饮,那些里面没有必要,就用木香,完全可以,基本上(可)达到相同的这样的行气止痛的效果。第二个温中止呕。也是它有明显的温性,又有能降胃气的作用,那么这一点是木香所不及的,但是能够止呕的药比较多,那比如我们用前面的白蔻,白豆蔻,用砂仁,用丁香完全可以温中止呕,用于寒凝气滞的恶心呕吐,那么这个方面呢沉香也没有很特殊的(长处)。沉香比较特殊的是第三个功效,这个纳气平喘,常常用于肾阳虚,肾不纳气的这种(虚喘)。我们在学《中医学基础》里面,这个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人的这个呼吸是由肺和肾共同完成的,如果肾虚了,那么这个吸气就不能归根,出现的就是出气多,进气少,这种虚喘称为肾不纳气。肾不纳气,肾气虚可以出现,肾阳虚可以出现,肾阴虚也可以出现。沉香属于温性的药,那么常常是用于肾阳虚或者肾气虚,这样的肾不纳气。肾阴虚的,一般还是不太适宜的,这个是木香没有办法所取代的。所以沉香和木香相比,如果要有特殊性的话,这就是比较特殊的,要用,可能用于纳气平喘,它不容易耗伤正气,而且还有纳气平喘的效果。由于沉香比较名贵,所以一般不作汤剂,在汤剂里面,一般都是把它作成散剂,很细的粉末,那么即使要用汤剂,也是要后下,不宜久煎,避免它的芳香性的损耗,因为沉香的药材的问题,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熟悉的药,不作为一个重点的药,因为临床医生不很常用。

乌药

下面一个药乌药,它和肉桂是同科的,都是樟科的植物,但是它是一个小的乔木,或者甚至于是一个灌木,但是它的叶片和肉桂很相似,只是叶片小,这尤其像樟科的樟树,所以有的把它叫矮樟,长得不高,小的乔木。这个乌药认为是浙江天台山的,过去认为是一个道地产区,所以把它叫作天台乌药,有的又把它叫作台乌,这是天台山的。但是现在研究,天台山的乌药和其它地方产的乌药,好像化学成分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更主要呢天台山是一个自然保护区,就是有乌药也不允许你去采挖,所以你处方开的是天台乌药,那药房也不可能给你天台乌药,所以我们今后开处方的时候,没有必要再开什么台乌、天台乌药之类的,就写一个乌药,这个不管产在什么地方的乌药,质量实际上是一个大同小异的,没有明显的差别。

这个乌药行气止痛和沉香也是一样的,也是主要作用在胃肠。也是温性比较明显,比木香要温一些,所以主治证里面也有寒凝气滞,它用于多种部位的疼痛,这个和沉香可能大同小异,没有沉香的作用好一点,因为它药源比较多一些,可以代替沉香的使用。另外它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温肾散寒,那么是治疗肾与膀胱虚寒,而这个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调引起的尿频、遗尿,夜尿频多,那么这类呢往往是作为益智仁这样的一些药物的一个辅助的药物,今后大家学方剂里面的缩泉丸里面用了乌药,就是用它的这个温肾散寒的(功效),因为肾和膀胱受寒以后,影响了膀胱气化功能,但是如果有虚,但它不是补虚药,所以用今后这个益智仁,它本身就有温肾阳的作用,所以它是主要的,它也能够散寒。所以这个乌药呢只能起一个辅助的效果。这是关于乌药,乌药也是一个要求熟悉的,比较一般的药。

荔枝核

下面荔枝核,要求了解。那么这个药呢,主要就是行气止痛,消胀的作用不明显,它主要的(作用)部位在肝,胃是次要的,所以它主要是用于疝气疼痛,那么对于胃痛的气滞也能用,是不是就是对疝气效果就更好呢,古人认为好,认为它这个形状就像睾丸,好像它对睾丸的肿胀疼痛就应该效果好,但是现在发现对于胃和疝气,可能胃的效果还要明显一些,因为胃痛还要好治一些,因为前人重点把它治疗疝气、睾丸的肿胀疼痛,因为取其形,可能与这个原因有关。总的说来,这个药物的作用,是很一般的,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了解的药物。现在有的人把它里面的有效的成分,这个皂甙类的提出来,治疗糖尿病,认为降血糖,最后的疗效当然还有待于认定,但是已经有这样的产品,这个是作为供大家参考,也是教材以外的一些问题了。

香附

下面香附,这个是一个要求掌握的,这一章比较重要的药,这个香附它来源于莎草科的植物,这个莎草,一个草字头,一个沙,沙土的沙,这个字在这地方读莎(suo),在其它地方可以读莎(sha),不能读莎(sha)草,莎(suo)草,这是特殊的一个用语。那么在古代文献里面,如果翻香附,不容易查找,它往往是个别名,比如说像《本草纲目》都把它附在后面的,作为别名,它的正名就叫莎草根。它是用的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茎,这个在地下,它须根上面长的膨大的部分,这个称为香附。香附呢,我们书上说它疏肝理气,严格讲呢它是一个以疏肝为主的一个行气药,它的归经,就说行气它的作用部位,是非常广泛的,那么除了肝郁气滞,它可以表现为疏肝,治疗肝郁气滞有关的,比如说这个胁肋胀痛,痛经或者行经腹痛,甚至于睾丸的肿胀疼痛,少腹部的(疼痛)。这个古代呢它还能够治疗胸中的气滞疼痛,甚至于肢体如果气机凝滞的疼痛,那么都可以使用,实际上它是一个作用非常广泛的药。所以《本草纲目》上,李时珍说它上行胸膈,上面可以达到胸膈,外达皮肤,所以对于经络的一些气滞,比如说香苏散,外感当中也用香附,为什么,用它实际缓减气滞疼痛,缓减的是肢体,不是内脏。下走肝肾,这李时珍说的,上行胸膈,外达皮肤,下走肝肾,就是全身很多部位,它都能够行气止痛,但是重点在肝。除了肝以外,李时珍还说它能够止心腹,胃、腹部、肢体、头目、齿、耳,牙齿,外耳。这样的一些疼痛,广泛地把它作为一个行气止痛的药,大家仔细地去翻一下《本草纲目》,李时珍的论述,就反映了它的广泛性,我们这里把它列为是疏肝理气,或者说疏肝止痛,强调的是它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所以香附,是疏肝止痛的一个很重要的药物,它疏肝的效果好,而且止痛的效果也很明显。

所以李时珍,把它称为气病之总司,为什么气病之总司呢?那它本身药性是平和的,所以气病,这个气滞证,寒热它都可以使用,更主要,它以疏肝为主,那么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利于全身气机的调畅,那么它抓住了根本,能够有利于恢复这个肝的疏泄功能,调畅全身的气机,又加上它本身就有广泛的作用部位,所以一般的气滞证,气滞疼痛证,都可以用这个香附。它不但有止痛,也能够消胀,比如说有的香砂养胃丸处方里面的香,不是木香,有的方里面是香附,它不但是止痛,而且也消胀,对于胃肠,尤其是胃脘部的。那么这个气滞的,在肝的,在脾的,它都用。气滞引起的疼痛能用,胀满也能用,所以它在气滞证里面,应用非常广泛,我的理解李时珍称它气病的总司,就是这样一个意思,他抓住以肝为核心,肝主疏泄,使用很广。另外呢调经止痛,那么用于这个妇女的月经不调、痛经的一系列症状,当然妇女月经不调,主要与肝、与气滞的关系很密切,当然可能有气滞,可能有血瘀,所以前人把这个香附,称为气中血药。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行气药,所谓气中血药呢,是以行气作用为主,兼有微弱的活血作用的一个药,所以它也是作用于血分的,所以妇女的月经不调,不管寒热虚实,它都可以配伍使用,所以他又把它称为妇科之主帅。他主要是从调经止痛这个角度来说的,那么比如说过去的四制香附丸,就单用香附一味药,用四种不同的方法,比如说用酒制的,用醋制的,用盐水制的等等,当然各地的这个具体的(方法)不完全一样,反正四种,把它分为四份,每一份用一种炮制的方法。再一种,(将香附)统一放在一起,四种方法分次地,比如说用醋制了晒干了,再来用酒制,都可以,不太统一。那么把它作为丸剂、散剂,就用来调经止痛,单用都有明显的效果,所以香附实际上很重要,功效单一,就那么八个字,或者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就是疏肝和调经。

佛手

下面佛手,佛手作为一个了解药,这个佛手也是柑橘类的,这个植物像前面的桔或者枳实那一类的植物,它同类的,都是属于柑橘类的,只不过它结的果实发生了变异,尖端不规则,像弯曲了的指头,所以有的就把它叫佛手柑,本身它属于柑类,一个木字旁,一个甘甜的甘,佛手柑。

这个药,在临床上它的作用相当好,疏肝理气和疏肝理脾,止痛、消胀的作用都很强,那么为什么了解呢,因为我们前面学了青皮,也学了橘皮,它兼有青皮和橘皮的所有的功效,它又没有橘皮那样燥,又没有青皮那样峻猛。它既能够行气疏肝,又能够行气理脾,既能消胀,又能止痛,同时还能燥湿化痰,所以它的功效里边,橘皮、青皮所有的它归经的部位,都是肺经、肝经、脾胃经,它兼有青皮和橘皮的所有的功效。没有橘皮那么燥,没有青皮那么峻猛,所以还是很受欢迎的一个药。因为我们有前面的药作为参考,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了解,再加上佛手,临床用的时候,它的价格很高,远远高出了青皮、橘皮很多倍,甚至于十多倍。那么所以一般的能够用青皮就用青皮,能够用橘皮就用橘皮,那么只是说有的时候,非常必要的时候,我们再考虑用佛手,所以佛手我们知道它的功效,就可以了。

香椽

佛手下面有一个香椽,那么这个香椽呢,和佛手又是一个变种的关系,佛手是香椽的变种,把规则的果实变为不规则了,香椽的功效和佛手完全一样,比佛手还要平和,或者还要温和,所以香椽可以不要求,它的所有的功效的文字,和佛手一模一样,只是它作用缓和一点,其它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川楝子

下面川楝子,来源于这个川楝树的果实,因为这个楝树,四川最常见。所以称为川楝,后来就把整个的名字,都叫作川楝或者川楝子。成熟了是一个金*色的,是一种圆球状,所以有的书上把它叫作金铃子。金是它的颜色,*色,铃好像一个小的铃铛,吊在树上,所以我们以后见到金铃子,就是指的川楝子。川楝子是我们行气里面比较特殊的,虽然我们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药,但是它非常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是典型的一个苦寒药,它的滋味非常苦,用口来尝或者煎汤的时候,相当地苦,很难吃。同时呢它又有一定的清热作用,这个在行气药当中,还没有第二味。苦寒的,这是第一点,比较特殊。第二,它是有*的,在理气药当中,我们要求的药当中,这个也是很少的,所以临床要注意它的安全。这个川楝子作为一个行气药呢,它就是止痛,没有消胀的作用,今后这个脘腹胀满,或者胁肋胀满,这个选川楝子就不对。它只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作用的主要部位在肝,尤其是肝郁化火,胁肋或者影响了胃脘,出现了疼痛,用它来行气止痛。以肝为主,而且要有热象的,比较适合。没有热象的,有时候在配伍的情况下,炒用也是可以的,所以这个川楝子呢,在行气止痛方面,就记住它的一些特征,苦寒的,主要作用在肝的,是以止痛为主的,没有消胀的作用。所以它最适合是肝郁化火的这种气滞疼痛证。

另外它有一点驱蛔虫的作用。在蛔虫病当中有腹痛,又兼能用来止痛,作为辅助的药。外用呢能够杀虫止痒,治疗皮肤瘙痒或者一些皮肤的癣疮,这个我们今后讲苦楝皮的时候再来讲,它的驱虫和杀虫止痒它不如苦楝皮,就是它的根皮或者干皮,那么学了以后呢相对来说这个川楝子,相对于苦楝皮来说,可能用来驱虫,用来外用,它的意义都不大,主要用皮,而很少用果实,所以这样子来看呢,它的基本功效就是行气止痛,肝郁化热的胁肋或者胃脘疼痛证,用得多一些。

青木香


  再下面的一个药,青木香。这个作一般了解,这个也是一个苦寒的,它来源于马兜铃的根,叫作青木香,这个命名很不好。马兜铃这个植物,它的果实就是我们今后在止咳药当中要学的马兜铃,那么它的这个藤就是我们今后在《中医妇科学》当中会碰得到的,叫作天仙藤,但是它的根又叫作青木香。同一种植物,三个名称,互相没有任何内在联系,这个都不说,另外呢它能够容易造成很多的混乱。青木香在古代本身就是木香的一个别名。因为木香质量好的,含挥发油,含油量高,那么颜色比较深,青就有带黑的意思,那么这个黑褐色那个颜色比较深的,比如说陶弘景那时就有青木香的说法,那指的是优质的木香。那么现在我们指的这个青木香呢,在唐代它叫做土青木香,就说它的行气止痛方面,它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前面讲的木香。当时把它称为土青木香。它本身就不是青木香,所以称为青木香,它第一个和古代的木香作为青木香,常常发生了名称上的混乱,所以我们今后学古方,要学这个苏合香丸这样的一些方剂,现在方里面还经常就是写青木香,我们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它的这个变化了,还依样画葫芦,比如我们要开一个苏合香丸的方出来,有的医生还是写一个青木香。在古代它是用的优质木香,现在如果药房就给了马兜铃的根,这个青木香本身就用错了,所以这个青木香在古今它不是一个药,在古代就是前面的菊科植物的木香。另外它这个藤叫作天仙藤,那么天仙藤,那么往往又把一个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叫作天仙子,那天仙子和天仙藤,这个又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茄科的,一个是马兜铃科的,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个天仙藤、天仙子是一种植物的,一个是藤,一个是子,这个又造成了另外的混乱。所以这个植物的三个不同部位,古人其实比较好,这个就叫马兜铃藤,那么根就叫马兜铃根,果实就叫马兜铃,谁都不会弄错,这个是命名上一些不周到的地方,当然它不是一个重点的药,那么这个青木香呢,之所以我们介绍呢,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青木香,现代的青木香,和古方上的青木香,不要混为一谈,现代的青木香是一个苦寒的,也是行气止痛的,没有消胀作用。这一点呢和川楝子一样不能消胀,只能用于这个肝胃的一些疼痛证,有一定的止痛效果,而且比较适合于热证,它也是苦寒的药,至于它用来解*,治疗这个疮痈,蛇*咬伤,意义不大,因为作用不是很强,所以这个药呢,就这样作一般了解。要大家了解的另外一个目的呢,就是这个马兜铃科的植物,如果说稍不注意,就要恶心、呕吐,如果量再大一点呢,也有潜在的这个肝肾功能损伤,所以临床上实际上也不要多用。它很容易苦寒伤胃,或者能够引起对肝肾功能的一些影响,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讲不完还有一点点,明天继续。

本课程参考用书可通过如下链接购买:

前期课程目录: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麻*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桂枝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紫苏、生姜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蝉蜕、蔓荆子、葛根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淡豆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芩、*连、*柏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金银花、连翘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鱼腥草、蒲公英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连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芒硝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大*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番泻叶、芦荟

张廷模:《中药学》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商陆、巴豆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乌头、木瓜、乌梢蛇等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络石藤、雷公藤、豨签草、臭梧桐、桑枝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苍术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厚朴、藿香、佩兰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豆蔻、砂仁、草果

张廷模:《中药学》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

张廷模:《中药学》温里药:附子

张廷模:《中药学》温里药:干姜、肉桂、吴茱萸

张廷模:《中药学》温里药: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等

张廷模:《中药学》行气药:橘皮、青皮、枳实、木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廷模中药学行气药沉香乌药荔枝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