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学会本草ldquo茶rdquo
TUhjnbcbe - 2020/12/27 2:22:00
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dflx/

药食同源,茶既是食物,也是中医常用的药物。本文通过本草考证进一步了解几千来茶作为药物在中医中的应用。

茶的本草学演变

茶的本草最早记载,在本草学界自古就有分歧,有认为是《神农本草经》,有认为是《新修本草》。据林乾良老师考证,本草文献首载于唐代《新修本草》,曰:“茗,味甘、苦,微寒,无*。主瘘疮,利小便,去谈(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关于茶的名称与别名,唐·《新修本草》早于《茶经》年左右,就有描述。《新修本草》称:“茗、苦荼”。《尔雅·释木》注释道∶“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食疗本草》,在本草书中最早称“茶”:“茗叶利大肠,……茶主下气”,比《茶经》还早67年。

茶的产地与道地药材

自古以来中医就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它是优质纯正药材的专用名词。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河南的山药,四川的*连,浙江的浙贝。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茶也一样,中医不注重茶的口味,外形,而重在药性和药效。历代本草古籍记载如下:

唐·《新修本草》:“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汉中山谷”。

宋·《本草图经》:“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

明·《滇南本草》:“滇中茶叶……并解大头瘟、天行时症。此茶之巨功”。

明·《本草品汇精要》:“建州等处所产性味与别品尤胜,独名腊茶……又有蒙山五顶其中顶曰上清峰……所产与他顶不同,春分先后俟雷发声采者为佳,此品制作精于他处,人所贵重为其性不甚冷而却病延年尔”。

现代研究认为药材在逆境(恶劣环境)中更利于中药道地性的形成,认为环境胁迫时,次生代谢产物数量增加。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生物碱、*酮、萜类、蒽醌、香豆素、木质素等)。

茶与炮制

古代也将茶作为辅料,通过炮制对药材起到增效,减*作用。

明·《古今医统大全》二十五味治损丸:……川牛膝(茶水浸)生地*(盐水浸,炒)。

明·《医林绳墨大全》冬青槐角丸:……川归身(酒洗)侧柏叶(用茶水煮)各一两……主治痔漏。

清·《疡医大全》玉液丹:五倍子(拣明净者,敲作小块,去净虫网蛀屑。用好六安茶泡汁,待温浸洗,滤去茶汁。再用糟坊白药丸,研筛拌匀,放瓷器内。主治走马牙疳。

古代茶的性味功效

中医对茶性味功效的认识是在应用中逐步形成的。

唐·《新修本草》曰:“茗,味甘、苦,微寒,无*。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

宋·《本草衍义》:“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

元·《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明·《滇南本草》:“滇中茶叶……并解大头瘟、天行时症。此茶之巨功”。

明·《本草品汇精要》:“水煎合醋,疗气壅暨腰痛转动不得。煎合醋服,治伤暑泄泻及心痛不可忍者”。

明·《本草蒙筌》:“久服消脂(令人瘦。)……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者也”。

明·《本草纲目》:“合醋,治泄痢,甚效。炒煎饮,治热*赤白痢。同芎、葱白煎饮,止头痛”。

明·《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肾五经”。

清·《本经逢原》:“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专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名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

清·《本草纲目拾遗》:“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三年外陈者入药,清咽喉,明目,补元气,益心神,通七窍,性寒而不烈,以其味甘益土……普洱茶性温味香……武彝茶性温,不伤胃,凡茶停饮者宜之。”

茶的临床应用

中医通过几千的临床实践,对茶的应用已经积累起非常丰富的经验,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以茶组方治病

1、用茶种类多,有芽茶、生茶、春茶、青茶、红茶、江茶、好茶、老茶、晚茶、腊茶、苦茶、茶脚、烂茶叶、建茶、六安茶、紫笋茶、陈武夷茶、修仁茶、湘潭茶、蜀茶、粗茶、细茶等。

2、不同的病选不同的茶

《食疗本草》:“陈茶与粳米煮粥,用于食积不消”。

《卫生鸿宝》:“痢疾,加倍将陈武夷茶同煎”。

《瑞竹堂方》:“高茶用于乌髭发”。

《养老奉亲》:“蜡茶末用于一切气闷”。

《寿世新编》:“红茶用于风寒及食积痰滞”。

《扶寿精方》:“细茶用于痰涎咳嗽”。

《经验奇方》:“陈茶用于头痛发烧,陈茶能清头面之热”。

《外科百效》:“茶脚用于恶疮疖肿痛”。“老茶、乌茶用于痈疽”。(10年以上的茶叶,才能称之为老茶)

《金鉴》:“青茶叶用于胃热”。

《麻症集成》:“雨茶用于肺胃虚火咳嗽”。

《圣惠》:“紫笋茶用于伤寒头疼”。

《串雅外编》:“六安茶用于血衰发白”。

《博济方》:草茶中药*”。《归田录》卷一:“腊茶出於剑建,草茶盛於两浙”。

3、单茶治病,

《千金》苦茶散: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则愈。主治非中冷,又非中风,由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的卒头痛如破。《千金方衍义》:茗味苦,能达清净之府,多饮数吐则呕胆汁亦不损人。

《药粥疗法》陈茗粥:先用茶叶煮汁,去滓,加粳米同煮为稀粥。上、下午分二次温服。消食化痰,清热止痢,除烦止渴,兴奋提神。主治食积不消,过食油腻,饮酒过量,口干烦渴,多睡不醒,赤白痢疾。

《普济方》敛红丸:腊茶不以多少研为细末,以上等醇醋和丸,每两作一十五丸。每服一丸,浓煎乌梅汤送下。主治伏热下血,里急后重。

《同寿录》浓消痰止嗽膏:谷雨前茶叶二两,用水四碗,先将煎至二碗半,将猪油切碎,连茶、糖同下熬化,听用。每服数匙,白滚汤冲服。主治咳嗽。

4、茶复方治病

《证类本草》海金沙散:海金沙一两蜡茶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生姜、甘草汤调下,未通再服,不拘时候。主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烫伤乳剂

《续易简方》姜茶散:生姜(和皮,切片)十片陈腊茶末二钱。上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热服。主治赤白痢。

《医学心悟》四陈汤:陈皮(去白)陈香橼(去穰)陈枳壳(去穰,面炒)陈茶叶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开水点服。主治干霍乱,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变在须臾者。

5、用茶外治

《赤水玄珠》茶叶方:茶叶(多拣去粗梗),入滚水一渫,即捞起,再拣去梗,湿铺床上,用草纸隔一层,令儿睡上一夜,则脓皆干。主治痘烂,遍身无皮,脓水流出,粘拈衣被。

《得效》莲子散:莲子十四个草芽茶十四个乳香随上二药少入。上同捣,以纸裹煨透。先以*连汤洗患处,然后以药生贴之。主治诸痔。

(二)以茶为引

1、茶引形式多有,茶清、淡茶、浓茶、清茶、热茶、凉茶、温茶、冷茶、盐茶等。

2、对症用茶引

《饲鹤亭集方》灵宝如意丹:主治中暑。用凉茶送下。

《松峰说疫》丹蒿饮:主治瘟疟。每服二钱,寒多酒服,热多茶服。

《济生》苍耳散:主治鼻渊,鼻流浊涕不止。食后用葱、茶清调下。葱白升阳通气;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浊降,风热散而脑液自固矣。

《赤水玄珠》青橘皮散:功用消食醒酒。主治食过饱。上为末。浓茶调服。

《圣济总录》乳香丸:茶清送下,空心服。良久以热茶投令吐,更欲服,只用姜汤。

(三)茶忌与解

1、茶忌

中医认为茶对人体是利害兼有,所以茶在临床应用时注意茶的禁忌。

明·《本草纲目》时珍曰∶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

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明·《本草征要》曰:茶畏威灵仙、土茯苓,恶榧子……昔人多言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者耳。故入药须择上品,方有利益。

《回春》茯苓糕:土茯苓(去粗皮,为细末)一斤白蜜一斤糯米粉一斤。上药和匀,蒸糕食之。常用茯苓煎服,当茶吃。主治杨梅疮*。不可饮茶水。

2、茶忌之解

清·《本草备要》:酒后饮茶,引入膀胱、肾经,患瘕疝水肿,空心亦忌之。陈、细者良,粗者损人。

《医学入门》姜茶散:……姜助阳,茶助阴,二者皆能消散,又且调平阴阳,暑*、酒食*皆能解之。

《杂病源流犀烛·星术丸》:白术一两南星青皮陈皮各三钱,面糊为丸服。主治茶积。好饮茶成癖积,或喜吃干茶叶而成积,面*,胸膈或空或胀无常。

《医学入门·星术丸》:牛胆南星白术石膏*芩芍药薄荷各等分,上为末,砂糖调成膏,津液化下。或为丸服亦可。主治吃茶成癖。

《赤水玄珠·茶积丸》:陈仓米半升(巴豆七粒,去壳,同炒赤色,去巴豆)青皮陈皮各二两,上为末,醋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淡姜汤送下。主治茶积,饮食减少,面*腹痛。

总之,茶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且有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药用的知识。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0/12/27 2:22:00
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dflx/

药食同源,茶既是食物,也是中医常用的药物。本文通过本草考证进一步了解几千来茶作为药物在中医中的应用。

茶的本草学演变

茶的本草最早记载,在本草学界自古就有分歧,有认为是《神农本草经》,有认为是《新修本草》。据林乾良老师考证,本草文献首载于唐代《新修本草》,曰:“茗,味甘、苦,微寒,无*。主瘘疮,利小便,去谈(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关于茶的名称与别名,唐·《新修本草》早于《茶经》年左右,就有描述。《新修本草》称:“茗、苦荼”。《尔雅·释木》注释道∶“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食疗本草》,在本草书中最早称“茶”:“茗叶利大肠,……茶主下气”,比《茶经》还早67年。

茶的产地与道地药材

自古以来中医就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它是优质纯正药材的专用名词。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河南的山药,四川的*连,浙江的浙贝。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茶也一样,中医不注重茶的口味,外形,而重在药性和药效。历代本草古籍记载如下:

唐·《新修本草》:“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汉中山谷”。

宋·《本草图经》:“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

明·《滇南本草》:“滇中茶叶……并解大头瘟、天行时症。此茶之巨功”。

明·《本草品汇精要》:“建州等处所产性味与别品尤胜,独名腊茶……又有蒙山五顶其中顶曰上清峰……所产与他顶不同,春分先后俟雷发声采者为佳,此品制作精于他处,人所贵重为其性不甚冷而却病延年尔”。

现代研究认为药材在逆境(恶劣环境)中更利于中药道地性的形成,认为环境胁迫时,次生代谢产物数量增加。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生物碱、*酮、萜类、蒽醌、香豆素、木质素等)。

茶与炮制

古代也将茶作为辅料,通过炮制对药材起到增效,减*作用。

明·《古今医统大全》二十五味治损丸:……川牛膝(茶水浸)生地*(盐水浸,炒)。

明·《医林绳墨大全》冬青槐角丸:……川归身(酒洗)侧柏叶(用茶水煮)各一两……主治痔漏。

清·《疡医大全》玉液丹:五倍子(拣明净者,敲作小块,去净虫网蛀屑。用好六安茶泡汁,待温浸洗,滤去茶汁。再用糟坊白药丸,研筛拌匀,放瓷器内。主治走马牙疳。

古代茶的性味功效

中医对茶性味功效的认识是在应用中逐步形成的。

唐·《新修本草》曰:“茗,味甘、苦,微寒,无*。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

宋·《本草衍义》:“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

元·《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明·《滇南本草》:“滇中茶叶……并解大头瘟、天行时症。此茶之巨功”。

明·《本草品汇精要》:“水煎合醋,疗气壅暨腰痛转动不得。煎合醋服,治伤暑泄泻及心痛不可忍者”。

明·《本草蒙筌》:“久服消脂(令人瘦。)……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者也”。

明·《本草纲目》:“合醋,治泄痢,甚效。炒煎饮,治热*赤白痢。同芎、葱白煎饮,止头痛”。

明·《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肾五经”。

清·《本经逢原》:“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专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名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

清·《本草纲目拾遗》:“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三年外陈者入药,清咽喉,明目,补元气,益心神,通七窍,性寒而不烈,以其味甘益土……普洱茶性温味香……武彝茶性温,不伤胃,凡茶停饮者宜之。”

茶的临床应用

中医通过几千的临床实践,对茶的应用已经积累起非常丰富的经验,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以茶组方治病

1、用茶种类多,有芽茶、生茶、春茶、青茶、红茶、江茶、好茶、老茶、晚茶、腊茶、苦茶、茶脚、烂茶叶、建茶、六安茶、紫笋茶、陈武夷茶、修仁茶、湘潭茶、蜀茶、粗茶、细茶等。

2、不同的病选不同的茶

《食疗本草》:“陈茶与粳米煮粥,用于食积不消”。

《卫生鸿宝》:“痢疾,加倍将陈武夷茶同煎”。

《瑞竹堂方》:“高茶用于乌髭发”。

《养老奉亲》:“蜡茶末用于一切气闷”。

《寿世新编》:“红茶用于风寒及食积痰滞”。

《扶寿精方》:“细茶用于痰涎咳嗽”。

《经验奇方》:“陈茶用于头痛发烧,陈茶能清头面之热”。

《外科百效》:“茶脚用于恶疮疖肿痛”。“老茶、乌茶用于痈疽”。(10年以上的茶叶,才能称之为老茶)

《金鉴》:“青茶叶用于胃热”。

《麻症集成》:“雨茶用于肺胃虚火咳嗽”。

《圣惠》:“紫笋茶用于伤寒头疼”。

《串雅外编》:“六安茶用于血衰发白”。

《博济方》:草茶中药*”。《归田录》卷一:“腊茶出於剑建,草茶盛於两浙”。

3、单茶治病,

《千金》苦茶散: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则愈。主治非中冷,又非中风,由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的卒头痛如破。《千金方衍义》:茗味苦,能达清净之府,多饮数吐则呕胆汁亦不损人。

《药粥疗法》陈茗粥:先用茶叶煮汁,去滓,加粳米同煮为稀粥。上、下午分二次温服。消食化痰,清热止痢,除烦止渴,兴奋提神。主治食积不消,过食油腻,饮酒过量,口干烦渴,多睡不醒,赤白痢疾。

《普济方》敛红丸:腊茶不以多少研为细末,以上等醇醋和丸,每两作一十五丸。每服一丸,浓煎乌梅汤送下。主治伏热下血,里急后重。

《同寿录》浓消痰止嗽膏:谷雨前茶叶二两,用水四碗,先将煎至二碗半,将猪油切碎,连茶、糖同下熬化,听用。每服数匙,白滚汤冲服。主治咳嗽。

4、茶复方治病

《证类本草》海金沙散:海金沙一两蜡茶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生姜、甘草汤调下,未通再服,不拘时候。主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烫伤乳剂

《续易简方》姜茶散:生姜(和皮,切片)十片陈腊茶末二钱。上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热服。主治赤白痢。

《医学心悟》四陈汤:陈皮(去白)陈香橼(去穰)陈枳壳(去穰,面炒)陈茶叶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开水点服。主治干霍乱,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变在须臾者。

5、用茶外治

《赤水玄珠》茶叶方:茶叶(多拣去粗梗),入滚水一渫,即捞起,再拣去梗,湿铺床上,用草纸隔一层,令儿睡上一夜,则脓皆干。主治痘烂,遍身无皮,脓水流出,粘拈衣被。

《得效》莲子散:莲子十四个草芽茶十四个乳香随上二药少入。上同捣,以纸裹煨透。先以*连汤洗患处,然后以药生贴之。主治诸痔。

(二)以茶为引

1、茶引形式多有,茶清、淡茶、浓茶、清茶、热茶、凉茶、温茶、冷茶、盐茶等。

2、对症用茶引

《饲鹤亭集方》灵宝如意丹:主治中暑。用凉茶送下。

《松峰说疫》丹蒿饮:主治瘟疟。每服二钱,寒多酒服,热多茶服。

《济生》苍耳散:主治鼻渊,鼻流浊涕不止。食后用葱、茶清调下。葱白升阳通气;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浊降,风热散而脑液自固矣。

《赤水玄珠》青橘皮散:功用消食醒酒。主治食过饱。上为末。浓茶调服。

《圣济总录》乳香丸:茶清送下,空心服。良久以热茶投令吐,更欲服,只用姜汤。

(三)茶忌与解

1、茶忌

中医认为茶对人体是利害兼有,所以茶在临床应用时注意茶的禁忌。

明·《本草纲目》时珍曰∶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

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明·《本草征要》曰:茶畏威灵仙、土茯苓,恶榧子……昔人多言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者耳。故入药须择上品,方有利益。

《回春》茯苓糕:土茯苓(去粗皮,为细末)一斤白蜜一斤糯米粉一斤。上药和匀,蒸糕食之。常用茯苓煎服,当茶吃。主治杨梅疮*。不可饮茶水。

2、茶忌之解

清·《本草备要》:酒后饮茶,引入膀胱、肾经,患瘕疝水肿,空心亦忌之。陈、细者良,粗者损人。

《医学入门》姜茶散:……姜助阳,茶助阴,二者皆能消散,又且调平阴阳,暑*、酒食*皆能解之。

《杂病源流犀烛·星术丸》:白术一两南星青皮陈皮各三钱,面糊为丸服。主治茶积。好饮茶成癖积,或喜吃干茶叶而成积,面*,胸膈或空或胀无常。

《医学入门·星术丸》:牛胆南星白术石膏*芩芍药薄荷各等分,上为末,砂糖调成膏,津液化下。或为丸服亦可。主治吃茶成癖。

《赤水玄珠·茶积丸》:陈仓米半升(巴豆七粒,去壳,同炒赤色,去巴豆)青皮陈皮各二两,上为末,醋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淡姜汤送下。主治茶积,饮食减少,面*腹痛。

总之,茶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且有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药用的知识。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会本草ldquo茶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