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9g,附子(炮,去皮脐)15g,甘草6g,
巴戟天15g。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致者。
寒痹,以桂枝附子汤为主。偏寒者加巴戟天、补骨脂、淫羊藿、片姜*等;偏风者,以桂枝附子汤合痹汤加减,其中必用川芎、当归、丹参;偏湿者则用桂枝附子汤合防己*芪汤加细辛、苍术、白术、山药等。
对于痹病的组方,附子、川乌、草乌是不可缺的。但此三味药峻猛且有*性,犹如奇才怪癖,一般人不敢轻易动用,这是很遗憾的事情。附子辛温大热,有*,走而不守,性烈力雄,有补火回阳、通经散结之功,善治一切沉寒痼冷之证,为祛散阴寒的首选药物。附子用量必须视病情,一般要量大,量小则疗效不显,常用量在15g以上。此外,附子还有“坚肌壮骨”“好颜色”的美誉。川乌、草乌的作用基本相同,均具有明显镇痛和局麻作用。
方名为编选者代为暂拟。鸡血藤、大血藤均有强筋壮骨、调经活络、祛瘀止痛之功。鸡血藤养血之功优于大血藤,而大血藤更适于活血。二味并用,于血虚而兼瘀者的痹病,二药相得益彰,以冀补血而不滋腻,活血而不伤气。
对痹病偏风者,川芎一药不可缺。因该药为血中之气药,可行血通经,又有祛风作用,疗效甚好。中医治法中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之反治法,还应有如川芎祛风行血之“行因行用”法,痹病偏风则疼痛游走不定,可谓行因;川芎作用行而不守,可谓行用。川芎“行因行用”有利风邪的祛除。
文献上对于雷公藤治疗痹病的报道很多,已被公认为是治疗痹病的有效药物。雷公藤有清热解*、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对疼痛以关节周围组织,尤其是肌肉酸痛不止者,疗效较好。
对肌肉、筋脉疼痛的缓解优于骨节间者。对于顽痹或伴有关节挛缩变形者,祛风之品当灵活加用,加蜈蚣1条,或乌梢蛇1条,除去头部与外皮,酒制后,研成粉末分吞,疗效较满意。
此外,部位引经药的应用,往往对痹病获效起着很大的作用。如上肢疼痛,常用片姜*、桂枝;下肢疼痛常用独活、怀牛膝、宣木瓜、五加皮;腰背疼痛可加川续断、杜仲、狗脊、功劳叶;骨节疼痛可加威灵仙、补骨脂;肌肉疼痛,可加雷公藤等。
长按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