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圣君传奇连载29 [复制链接]

1#

张圣君传奇(连载二十九)

少木森

第七章悬壶济世,功德远播(续1)

神丹妙药

张圣君在闽界各地云游几年之后,更接地气,更了解民情,深感民间缺医少药,灾病频发,民众苦难深重。所以,他不仅在“光头山”寻得一山洞,炼丹凝膏,还在他当年降伏“五通*”时的那个“斗*洞”旁凿了一井,名为“甘露井”,取此“甘露水”,炼制丹药。两处的丹药各取天地乾坤之象,合而成为“乾坤灵妙丹药”。后来,在龙树法师的点拨之下,又在其所凿水井里养起“蟾鱼”,用养过“蟾鱼”的水与丹药结合炼制,那丹药可佐以许多“蟾鱼”的排泄物和身上脱落的粘液皮屑,药效竟然更加神奇。

那么,“蟾鱼”到底为何物呢?即为蝾螈,一种水陆两栖动物,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又与蛙类不同,一生都长着一条长尾巴。蝾螈,又称为鲵,有的鲵类叫声如人类婴儿叫声,故称“娃娃鱼”。龙树法师指点张圣君养“人形蟾鱼”,并以此养鲵之井水炼丹药,意在取“人”的意象,以求天地人合一,炼成神丹妙药。

张圣君从此反复地采药炼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天时、地利、人和因缘聚足时,炼制了大批的丹膏丸散,装于他随身佩戴一葫芦和一个乾坤袋中,另带上一净瓶,内贮“甘露水”,云游四方时,就以此丹药和“甘露水”,广为布施,医治百病,解民之苦。

张圣君炼制丹膏丸散,不仅要用许多含汞含磷的矿物,而且需要大量的草药,因此,张圣君不时要上山采药。这闽界山区,丘陵遍布,山幽林密,气候温暖湿润,百草丛生,百虫聚集,中草药的药源极为丰富,张圣君就在这一带山区留下了许多采药的足迹,他采集各种中草药,分晒分拣,配制成方剂,而后入炉入鼎,炼成丹丸或膏散。这采药之事,向来是艰苦而危险的事,但张圣君不辞辛苦,不惧危险,攀爬跋涉于群山众壑之间,多少次摔倒跌落,浑身伤痕累累,却从不后悔与退缩,有一回甚至摔折了右小腿,行动不便,道童要背他下山,他对道童说:“治病如救火,不及时用药,病势如火蔓延,如何能治?只要能动,还是坚持吧!”他坚持把他所需要的“老虎师藤”采足了才下山。他告诉道童:这可是人家预约要用的药啊!没有它不行。原来昨天有仙游的客人来投宿,就是先来预约的,今晚就会有一人来找他治病,那病人是鱼骨哽咽,已哽多个时辰,痛苦万分。他需要用这“老虎师藤”为病人治病。

这“老虎师藤”,即是著名的中药威灵仙,草质藤本,圆柱形,具细肋棱。节部和嫩枝被白毛,后近无毛。叶对生,三出羽状复叶。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缘色或苍白色,叶脉突出,无毛或沿叶脉疏生桑毛。此药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哽三大功效。

摔折了右小腿的张圣君在道童搀扶下艰难下了山,一下山又忙着把草药分拣配制成方剂,当即就炼制成膏。

果然,入夜时分,几个人点着松明火把,搀扶着一中年人来找张圣君,那中年人被鱼骨所哽,脸色青紫,已不能言语,状况十分危急。张圣君略一诊视,便已深知症状,叫道童取点水来,他取出以威灵仙为君药炼制的丹膏,让那中年人含服而下,然后让中年人坐在一张板凳上,挺直腰杆,放松身体。张圣君用净水树枝,对着中年人头、胸、背及喉部拂动着,口中念念有词:

放松!放松!松静自如——松静自如——

松。松。松——松静。真静。灵静——静。静。静——

松。松。松——松静。真静。灵静——静。静。静——

放松!放松!松静自如——松静自如——

那中年人的身体就晃动起来,就自己拍起胸背,抚捏起自己的喉部来,一遍又一遍。等他不再拍胸拍背,不再抚捏喉部,而是安安静静坐在那儿时,他似乎已经变成另一个人了,没有了哽喉的病痛,清清爽爽的感觉充斥他全身。他咽喉一动,竟能言语了。

“谢谢你!神仙啊!真神啊!真灵啊!”中年人感激而感慨地说。

“这位大哥不必客气。你病未全好,先要少说话。我再教你一法术,用‘炼炉鼎’法调理调理。”张圣君笑着说:“其实,这鱼骨哽喉只是偶然之疾,实无大碍,真正有碍的当是你的胃肠。”

哦!神了,太神啦!这张圣君真是太神了!那中年人叹愕不已,他胃肠不好,看过多少郎中,不见大好。这病症他并没有对张圣君说呀,怎么一见面就能诊断无误呢?中年人诚恳地说:“神医啊!我有胃肠病,长期不好,苦恼不已啊!恳求神仙医治。你的恩德没齿不忘啊!”

张圣君款款地说:“治病有时也讲缘份啊!我们有缘。来,你按我的口令做,我为你调理调理。”说着,张圣君叫那中年人站起来,两脚平站,双膝微曲,松腰含胸,低颔舒颈,双目微闭,做好了“炼炉鼎”的准备。然后,张圣君用舒缓的语调说:

“把心气放平和点,放松,放松——”

中年人随着张圣君这款款的语调竟然有些迷糊恍惚起来,但他在恍惚中一直闻到一种奇特的药香,忍不住深深吸气,把那药香深深地吸入到自己的身体里面去,渗透到全身,全身感觉到特别的通畅舒爽。

接着,张圣君让那中年人炼起“小炉鼎”来,而且只炼这“小炉鼎”功法的半截,即先以下丹田(脐、命门以下)为炉,从脐到建里(脐上二寸)为鼎。而后转而以会阴为炉,气海为鼎。在炉内烧火,元神、意念注守之即为火。炉一热即为炼精化气,气炼出后提上来到鼎,叫做采药归鼎。但每次归鼎时,要加练一个“提肛”动作,以护真元之气……

因为这功法只炼了“小炉鼎”的上半截,故张圣君戏称之为“小小炉鼎”。中年人从那一天起,一边吃着张圣君配给他的丹丸与草药,一边练起张圣君所传授的“小小炉鼎”功法。真是神奇之至,奇中之奇!一练起这功法时,竟就时常闻到一股股浓烈的中药味,这药味时刻围绕着他浸漫着他,他的身体就一天比一天清爽健康起来,胃肠的疾病不久就根除了!

这中年人原是仙游游洋的一位乡绅,名叫郑明仁。他是到永泰梧桐探亲做客时,被鱼骨所哽,求治于张圣君,不想因此有缘得到张圣君“小小炉鼎”功法的调理,治好了多年的顽疾。他诚意致谢,除为张圣君的生祠捐献了许多银两外,还恳切要求张圣君收其为徒,他愿意以其后半生跟随神仙张圣君,云游四方,悬壶济世,为民众解除病魔困扰。张圣君答应收他为徒,但说他尘缘未了,还是居家修行为宜。于是,这郑明仁就按张圣君所嘱居家修行,不过,他后来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郎中,还在家开了一个小小的药铺,一边存放师傅张圣君的丹膏丸散,以布施济世;一边采集和收购药材,既直接用于施药治病又供师傅张圣君炼丹制药所需。

后来,郑明仁感觉师傅张圣君经常要上山采药,费时又危险,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就向师傅提了一个建议,在自己家乡买下一片山坡地上开辟了一个草药种植园,引种了许多珍稀名贵草药,或供师傅炼制丹药,或供师傅直接施药治病。这个草药园,就叫“百药百草园”,内有南北草药近百种,包括很名贵的*精、三七、天麻、太子参、*参、巴戟天等,都可在园中见到。这“百药百草园”四季常绿,奇花炫眼,花香扑鼻,沁人心肺。从此,张圣君就有一个专用的药材基地,采药更为方便,炼制的丹药就更多了,布施的范围就更大了,张圣君和他的徒弟们乐此不疲,造福民众,深受民众崇仰。

乾道年间,莆田涵江有多位渔民误食海豚而中*,有的已医治无效去世,张圣君闻知此事,急忙赶往涵江,和郑明仁一起,用丹药配制草药救治幸存病人,药到病除。沿海一带渔民闻讯纷纷前来求医问药,张圣君一一施药救治,住百日,医百病,渔民感恩戴德,造生祠,塑金身奉祀,流传至今。

又一年冬天,天下大雪,尤溪山区特别寒冷,山村里有一穷困人家的妇人临盆生产,家贫无营养之物,产妇身体极为虚弱,眼看母婴二人生命难保。适逢张圣君云游至此,用功法引产,用丹药救治,并以所带的一缸红酒,送给产妇做月子,又教产妇多吃咸菜,产妇依言而食,结果母婴健康。邻里闻之,产妇坐月子皆饮红酒,也吃少量咸菜,以安母婴,尤溪、德化等县产妇皆承袭至今,生育之前都要先酿红酒候用。此红酒即今永泰“青红酒”,是以糯米所酿,有温补功效,而咸菜富含铁元素,产妇适当吃一些,可补有铁质。于今看来,皆符合科学道理。

再后来,尤溪那一年遇上大瘟疫,一个村庄几乎有半数人死于非命,那真叫作万户萧疏,一片凋零。张圣君和徒弟们闻讯便急急赶赴灾区,行法施药,将许多奄奄一息的村民抢救过来,为四周村庄消灭的瘟疫,保得一方安康。张圣君还告诉当地多个村庄的族长们,这些村庄之所以出现瘟疫,多因村中污水横流,蛇鼠乱窜,飞虫扑脸所致。他让族长把村民组织起来,打扫卫生,排除沟渠污水,这些山村焕发了新的面貌与活力……总之,关于张圣君以神丹妙药治救民众的传说,从此在闽界山区不断传出,这一些传说故事几乎全部贯穿于张圣君的神医与神药的渲染上,张圣君自然就成为一方“神医”,其药被誉为“神丹妙药”……不少地方的民众为了答谢张圣君的护佑,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张圣君的护佑,而建了张圣君的生祠,在里面都供有药签或药鼎炉药葫芦,所以,到张圣君庙里求签治病或求拜鼎炉香灰治病的习俗从张圣君在世时就已经形成,一直延续至今。

(未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