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出之药,方能谓之中药,学习中药之前,诸君首先要树立此观念。芦根、肉桂、甘草、石膏、灶心土、鳖甲、乌贼骨等等,这些从物质形态上来讲,不过草根树皮、*土金石而已,中医理论赋予它们灵*,才成为中药。其次,我们要排除一个错误观念,中药成分之说,即认为某某成分抑某菌,某某成分治某病,某某成分补某物。中药以气不以质,中药的整体性不能割裂。诸君要清楚,麻*与麻*碱不是一个东西,*连与*连素不是一个东西,同样,青蒿与青蒿素亦不是同一个东西,所以药学家屠呦呦女士现在最担心什么呢?即青蒿素的耐药性。然后,进入各个中药的学习。首先,中药的基础知识,即四气五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收,苦燥、甘缓、辛散、咸软。这相当于一个基本公式,中药的一般原则。有什么用呢?假设你不知道这是什么药,你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就可以知道它的大体功效。比如,一味药,它比较辛,辛能散,故其功效大致可以行气,解郁,散湿等;若它比较甜,甘能缓,能补,所以它可以使人的气缓下来,有补益的作用,甘入脾,可能还有厚土的作用等。其余以此类推。中药有很多,如何记忆?初学者可以去背《药性赋》或者《药性歌栝四百味》,以此筑基,先在形上做功夫,接下来即要进入中药之“神”。如何入“神”?再次引出《中医基础学习方法论》中的“三大思维”,五行生克、比类取象、天人合一。一定要用中医思维去考察中药。举例:五行生克,土克水,灶心土能治水,因该土为燥土。诸君请观察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地上有一摊水,如何快速让它干燥,在农村里常用柴火燃烧后的草木灰,把草木灰洒在水上,然后扫除即可。草木灰即木燃烧后之燥土,燥土能克水,湿土则不可,湿土反被水辱,观察生活,一思便知。故儿科名医钱乙有用*土汤治疗小儿惊风之医案,即是此理。举例:比类取象。整体地去看一颗植物,然后类比人身,植物的上部,花的部位相对于人之头面;它的主干,即茎相当于人之躯干;其枝叶相当于人的四肢;其根部相当于人的下焦,人的肾及生殖部位所在。所以上部,花部走人之头面,有上行之行,此时再用上五行思维,红色入血,活血为主,白色入气,行气为主,白色又为金,故白菊花可以平肝,*色类比于热,其又属于上部,故*菊花可以疏散风热。其余以此类推。植物之主干,例如苏梗,人之躯干,连通上下,故苏梗能宽胸理气,能升能降,疏通上下。枝叶相当于四肢,例如桑枝、桂枝走肩臂。“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功”,观察其形态,比类取象,可进一步推理其功能。其根部为植物之精华所在,故补药以根部为多,比如地*(甘)、*精(甘)、山药(甘)等,此为大体看法,还要用基本公式,即五味来区分。观象,花开朝上,子熟落地,故“诸花皆升,诸子皆降”,但有例外,旋覆花降,蔓荆子升。举例:天人合一,采药要顺应天时。俗语常言: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秋冬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三月生发之气,故茵陈有生发之性,可疏肝,过时则气失矣。举例夏枯草,顾名思义,夏季未去就已枯萎,所以它有降之作用,可下其热气,因夏为阳盛之时(此为笼统学法,熟悉后细究)。故前人有用夏枯草煮鸡蛋,防治小儿腮腺炎。采中药之根一般在秋冬,因秋冬阳气潜藏,植物枯萎,精华全部下藏至根,此时药力最强。而春夏阳气走表,精华外出荣养枝叶,此时根部偏于空虚,其药效定然较差。而枝叶采摘是在其生长茂盛之时,与采根之时相反,此天时也,诸君思考便知。而花是在其含苞待放或者刚刚开放之时采集,比如金银花,此时药性最好,为何?天时与物之性也,若在花将开败之时采集,其效必微,因精气已泄。果一般要在刚刚成熟的时候采摘,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青皮与陈皮,青皮(注意“青”字)还未成熟,类比人之性,像个年轻人,青年有干劲,故青皮破气,药力强。而陈皮成熟(注意“陈”字),做事稳重,故有健脾调中之功。同种类型之药还有枳实与枳壳,都是利用天时与物之性,只要明白自然之理,无需多言,自然明白。所以学中医一定要自己观察,去类比,去思考,此为学习之法。不要什么问题都去问老师,没有自己的思考,难有所成。学习中药除了以上思维,还有一法—格物之法,即古人所言“格物致知”。如何格物?首先得明白中医之“中”字,中正平和,中庸之道,阴阳平衡之意。举例:天山雪莲,天山海拔高,故气候寒冷,雪莲要在此寒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要中和这个寒,如何中和?本身热则中和。同样,观泽泻之生长环境,多生湿地与水中,要在水中生长,水太多如何生长?本身具有去水的能力即可中和。芦根亦生水中,故其亦有利尿之功,白色属金为肺,金性凉且生水,故其主要作用在肺,可清热生津。并且金性敛,有降之性,故可降上焦之火,以去烦热。再观浮萍之生长环境,浮萍浮于水上,且不惧水,故有发表解表、利水消肿之功。列举数例,以显“格物”之法。常有学生问,我又没有采过药,怎么能知药物之生长环境呢?唉(叹气)!笔者采药亦少,又是如何得知?其实不难,百度百科!植物之习性、生长环境、图像等,应有尽有。所以笔者经常借孔圣之言劝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定要学会自己思考啊!当然,中药之学法不止于此,比如中药之名字,亦有考究,例如仙灵牌、威灵仙、仙鹤草,注意其“仙”字,何为仙?飘飘欲仙,形容其轻也。如何才能轻?经络畅通,体内少湿气,正气流行无阻方轻(具体参见《中医常识》);所以可以得出“仙”之功效,通经络,祛风湿,强正气等。限于篇幅,举例至此,有缘愿与诸君座谈。以上论述,中药之学法也,可少许多背诵功夫,有缘者自取,悟者自得。
对而品茶,坐而论道,愿与诸君相遇,有缘者,皆妙人也
无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