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药植
《纲目》:
“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基本属性
别称:茯菟、茯蕶、松腴、绛晨伏胎、云苓、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采收储藏: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形态特征: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
茯苓与土茯苓名称相似,因此易混。土茯苓是菝葜科植物光叶菝葜的根,外皮*棕色或灰褐色,与茯苓完全无关。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3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即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
生长环境: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偶见于其他针叶树及阔叶树的根部;性喜温暖、向阳、通风干燥的环境,宜选择向阳、排水良好、疏松通气、中性或偏酸性的砂质壤土种植。
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药用功效
1.宁心安神,败*抗癌。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2.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3.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4.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
炮制方法
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斤,用朱砂粉30两)。
食用药膳
1.茯苓龟肉煲
配方:茯苓克,乌龟1只,味精5克,鸡精5克,料酒5克,姜5克,葱5克,盐5克,棒子骨汤毫升。
制作:
(1)将茯苓洗净,放入煲内,加入棒子骨汤,煲1小时;
(2)将乌龟放入盆中,加温水,使其排尽尿液,洗净,用沸水烫死,去头、爪及内脏,连龟甲、茯苓同放人煲内,再煲2小时;
(3)起锅前,加入调料,上桌,既可烫其他菜食用,又可佐餐;
功效:养阴补血,祛风湿,强筋骨。适用于拘挛骨痛、恶疮痈肿、慢性湿疹、牛皮癣、更年期综合征等。
2.松节苓仙酒
配方:松节50克,茯苓45克,威灵仙30克,川草薜15克,桃仁、泽兰、全当归、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白酒0毫升。
制作:
(1)将前10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
(2)浸泡7~14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降浊泄*,活血化淤。适用于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症。
3.茯苓麦冬粥
做法:茯苓、麦冬各15g,粟米g。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
功效: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禁忌人群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典籍论述:
1.《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秦艽、龟甲。”
2.《药性论》:“忌米醋。”
3.《医学启源》:“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
4.《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5.《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END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医药学院网宣
编辑:吴紫月
图文来源:网络
审核:肖亚慧欢迎投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