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药部位」菊科植物*花蒿的全草。「性味」苦,寒。有臭味。《纲目》:"辛苦,凉,无*。"《上海常用中草药》:"苦,寒。"「归经」入肝经。「功效」清热解疟,驱风止痒。「主治」治伤暑,疟疾。潮热,小儿惊风,热泻,恶疮疥癣。「附方」1、治结核潮热,盗汗,消化不良。*花蒿二至四钱。水煎服。2、治暑热发痧,胸闷腹痛。鲜*花蒿嫩叶五钱至一两或种子五钱。煎服。3、治疟疾,间歇热。*花蒿三至五钱。煎服。4、治小儿热泻。*花蒿、凤尾草、马齿苋各二钱。水煎服。5、治流火(淋巴管炎)。*花蒿、牡荆叶各二两,威灵仙五钱。水煎服。6、治疥癣,皮肤湿痒。*花蒿煎水洗。7、治蛇咬伤。新鲜苦蒿一两,捣烂,外敷伤口。「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性状」干燥全草,长约6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浅棕色或灰棕色,有纵向棱线,质硬,折断面粗糙,中央有白色的髓,嫩枝具多数叶片,质脆,易碎裂。带果穗或花序的枝,叶片多已脱落,花序仅残存小球状棕*色的苞片,如鱼子,质脆易碎。有特异香气,味苦,有清凉感。以色*绿、气香、无杂质者为佳。「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1.5米,全体近于无毛。茎直立,圆柱形,表面具有纵浅槽,幼时绿色,老时变为枯*色;下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茎叶互生;3回羽状细裂,裂片先端尖,上面绿色,下面*绿色,叶轴两侧有狭翅,茎上部的叶,向上渐小,分裂更细。头状花序球形,下垂,排列成金字塔形、具有叶片的圆锥花序,几密布在全植物体上部;每一头状花序有短花柄,基部具有或不具有线形苞片;总苞平滑无毛,苞片2~3层,背面中央部分为绿色,边缘呈淡*色,膜质状而透明;花托矩圆形,花均为管状花,*色,外围为雌花,仅有雌蕊1枚;中央为两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合生,花丝细短,着生于花冠管内面中部,雌蕊1枚,花柱丝状,柱头2裂,呈叉状。瘦果卵形,微小,淡褐色,表面具隆起的纵条纹。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生长环境」生于荒野、山坡、路边及河岸边。「分布地域」分布几遍及全国。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采集收藏」秋季割取,晒干或切段晒干。「相关论述」《纲目》:"治小儿风寒惊热。"《现代实用中药》:"生叶汁:涂恶疮疥癣及*虫咬伤。"《南京民间药草》:"清热。"《贵州民间方药集》:"消疮肿,治蛇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解热健胃,驱风止痒。"
-本文结束-
本文仅普及本草常识,不做处方
如需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于任何形式野生动、植物的使用
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点亮说说您的观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