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涩类
敛肺涩肠药
乌梅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树的未成熟果实(青梅)的加工熏制品。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需阳光充足,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酸,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临床用名有乌梅、乌梅炭。
《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
《名医别录》:无*。止下痢,好唾,口干。
《本草拾遗》:本功外,止渴,令人膈上热。乌梅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日华子本草》:暖,无*。除劳,治骨蒸,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
《开宝本草》:味酸,平,无*。止下痢,好唾,口干。
《本草图经》:除痰。
《本草衍义》:食梅则津液泄,水生木也。津液泄,故伤齿。肾属水,外为齿,故也。王叔和曰:膀胱、肾合为津府。此语虽鄙,然理存焉。
《药类法象》: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豉为白梅,亦入除痰药中用。
《药性赋》:味酸,平,性温,无*。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二:收肺气除烦止渴,主泄痢调胃和中。
《汤液本草》:气平,味酸。酸温,阳也,无*。
《象》云: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为白梅,亦入除痰药。
《心》云:收肺气。
《本草》云:主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去骨间热。又方治一切恶疮肉出,以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仲景治吐蛔下利,乌梅丸。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阳。
《本草纲目》:所主诸病,皆取酸收之义。惟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匿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
大丞梁庄肃公痢血,应用乌梅胡*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其蚀恶疮胬肉,虽是酸收,却有物理之妙。
说出《本经》,其法载于《刘涓子*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圣惠》用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
《简便方》:起臂生一痈,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医治不效,因阅本草得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
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
《本草经疏》: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梅得木气之全,故其味最酸,所谓曲直作酸是也。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
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腰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侵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
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其主去死肌,青黑痣,恶肉者,白梅之功也。白梅味咸,咸能软坚故也。
又能消痰,醒睡,止霍乱,解酒*。弘景云:生梅、乌梅、白梅功用大约相似,第乌梅较良,资用更多。简误:
《素问》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以肝主筋,性喜升发,酸味敛束,是违其性之所喜也。梅实过酸,不宜多食。齿痛及病当发散者,咸忌之。
《本草蒙筌》:收敛肺气,解渴除烦。因涩大肠,禁痢止泻。却伤寒温疟,逐虚劳骨蒸。同建茶干姜为丸,治休息久痢尤验。黑痣可脱,虫痛能安。
《本草乘雅》:梅,味也。爽旦微明,春生之象也。先春而华,吸冰雪以自濡。色青味酸,入厥阴肝,肝色青,肝味酸故也。故主吮泄肾液,以润筋膜。
经云:味过于酸,肝气已津,谭说酢梅,口中酸出,吮泄之力可徵矣。是以对待水液焦涸,致热烦满闷,及上气令心不安,与偏枯不仁、致肢体痛,及死肌恶肉,青黑痣者,咸可濡心润之,藉子母更相生耳。
《药性解》:味酸,性温,无*,入肺、肾二经。主生津液,解烦热,止吐逆,除疟瘴,止久痢,消酒*。又主皮肤黑点,麻痹不仁。
按:乌梅入肺者,经所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是也;肾则其所生者也,宜并入之。多食最宜损齿。风寒初起、疟痢未久者,不可骤以此收敛也。
《药鉴》:气平,味酸,无*。收敛肺气,扫除烦热,安心调中,治痢截疟,生津止渴,消痰益精。如恶疮肉出,烧灰敷上,恶肉立尽。
仲景治吐蛔下痢,用乌梅丸极验。同建茶、干姜为丸,治休息痢疾甚效。
《景岳全书》:味酸涩,性温平。下气,除烦热,止消渴吐逆,反胃霍乱,治虚劳骨蒸,解酒*,敛肺痈肺痿,咳嗽喘急,消痈疽疮*,喉痹乳蛾,涩肠止冷热泻痢,便血尿血,崩淋带浊,遗精梦泄,杀虫伏蛔,解虫、鱼、马汗、硫**。
和紫苏煎汤,解伤寒时气瘴疟,大能作汗。取肉烧存性,研末,傅金疮恶疮,去腐肉弩肉死肌,一夜立尽,亦奇方也。
《本草备要》:涩肠敛肺。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果。敛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涩肠,涌痰消肿,清热解*,生津止渴,醒酒杀虫。治久嗽泻痢,梁庄肃公血痢,陈应之用乌梅、胡*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而愈。
曾鲁公血痢百余日,国医不能疗,应之用盐梅肉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一啜而安。瘴疟,诸证初起者,皆忌用。霍乱,吐逆反胃,劳热骨蒸。皆取其酸收。安蛔厥,蛔虫上攻而眩仆,虫得酸则伏,仲景有蛔厥乌梅丸。
去黑痣,蚀恶肉。痈疮后生恶肉,烧梅存性,研末敷之。多食损齿伤筋。经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本经逢原》:酸收,益津开胃,同建茶、干姜,治休息痢,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仲景治蛔厥,乌梅丸用之,虫得酸即止。用丸不用汤者,欲留有形之物,入于虫口也。今治血痢必用之。
中风惊痰,喉痹肿痛,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乌梅擦牙龈即开。血痢不止,以乌梅烧存性,米汤服之渐止。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
《本草崇原》:梅花放于冬,而实熟于夏,独得先春之气,故其味酸,其气温平而涩,涩附于酸也。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矣。除热烦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矣。
安心者,谓烦热除而胸膈不满,则心气亦安。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皆阳气虚微,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故止肢体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阳气充达,则其颜光,其色鲜,故去面上之青黑痣及身体虫蚀之恶肉。
愚按:乌梅味酸,得东方之木木味,放化于冬,成熟于夏,是禀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上达也。拍人不体经义,不穷物理,但以乌梅为酸敛收涩之药,而春生上达之义未之讲也。惜哉。
《本草求真》:[批]入肺敛气涩肠。
乌梅专入肺、肠,兼入肝、胆。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成无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入肠则涩,肠垢已出,《肘后》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服;血崩不止,用乌梅肉七枚,
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次。庄肃公痢血,用乌梅、胡*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入筋与骨则软,酸入筋。入虫则伏,虫得酸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
《*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圣惠》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简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用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方。
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且于痈*可敷,已溃未溃,可用此烧灰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中风牙关紧闭可开,取肉擦牙龈,涎出即开,以酸能入筋骨以软。
蛔虫上攻眩仆可治,仲景有乌梅治蛔上攻眩仆。口渴可止,时珍曰: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者,类相感应也。
《素问》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泄。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独梅能生津耶。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收敛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
但肝喜散恶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气,生气者,阳气也。且于诸症初起切忌。
《得配本草》:忌猪肉。酸、涩,温。入手足太阴经气分,兼入足厥经血分。敛肺涩肠,生津止渴。治久嗽
泻痢,反胃噎膈,虚劳骨蒸,霍乱劳疟,蛔厥吐利,止血涵痰,醒酒杀虫。去黑痣,蚀恶肉。解鱼*硫**。
得川连,治赤痢肠痛。配建茶、干姜,治休息痢。佐麦冬,治产后痢渴;入补脾药,止久泄虚脱。汤浸去核,捣丸如枣大,纳入谷道,导大便不通。
去核煅炭,敷疮蚀恶肉立效。其核中仁,能清妇人子脏风气积滞。
病宜发散,疟痢初起者禁用。
怪症:下颊忽落,用乌梅口衔一枚,外用南星末,姜汁调涂两颊,一夜即止。
《本草经解》:乌梅气平,秉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肺主气,气平则降,所以下气;肝属木,木枯火炎,逆于胸中,则热而烦满,乌梅味酸,能收浮热,吸气下行,所以止烦满也。
心者火也,木之子,味酸气平,能平肝木,木和心自安也。
肢体属脾,脾为土,肝木克土则痛,味酸则敛,所以止痛。
肝藏血,血枯则偏枯不仁死肌矣,味酸益肝血,血和则润,不仁死肌愈也。
去青黑痣,及蚀恶肉,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与肉也。
《神农本草经读》:乌梅气平,秉金气而入肺;气温秉木气而入肝;味酸无*,得木味而入肝,味涩,即酸之变味也,味胜于气,以味为主。
梅得东方之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是秉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气,以上达也。
其下气者,生气上达,则逆气自下矣。
热烦满,心不安,《伤寒论》厥阴症,以气上撞心,心疼热等字赅之,能下其气,而诸病皆愈矣。
脾主四肢,木气不达而为死肌,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所以主之。
去青黑痣及蚀恶肉者,酸收之味,外能消痣与恶肉也。
《本经疏证》:梅之花苞于盛冬,开于先春,梅之实结于初春,成于初夏,故梅之用,能吸寒水,以成制相火之功。其所以吸,则厥阴风木为之体,所以制,则少阴君火为之用。
是何也?风木者,宣发之气,而其味酸则主乎收,君火者,昌明之气,而属少阴则主乎静。今夫因气逆乱不收为上气为满,相火随之以逆为烦,皆缘心不静,不能御诸气而使之降,又不能使相火听命而定而不动也。
梅之实,当君火主令时,安详不扰而育其真,遂以长而成,且至于熟,安于是时者见宜于是时,是以能致心之安,心安则诸气相火咸惟命是听,上气热烦满,均毋敢作矣。
虽然,上气肺病也;烦满胃病也。梅非治肺治胃者也。是又何说焉?夫肝属木,木得津润,遂畅茂条达,一身之壅塞皆除,其有不津则气乱为逆,逆于肺则为上气,逆于胃则为烦满,治之以梅,亦直探其源耳。
水衰不能养木,内因也;火逼而致津枯,外因也。无间内外,皆可治以梅耶。然则梅能吸人之气以为津,不吸外来之寒湿,故因津枯而为烦为满,则内外因一也。
亦又何别?特肾阴虚,不能上济者,不得用此耳。其能治肢体痛何也。是盖宜连下二句读,谓梅能主肢体痛偏枯不仁之死肌也。夫死肌有肢体不痛,不偏枯不仁者,是津气凝滞,不主滑泽肤腠也。
则有肢体痛偏枯不仁者,不可知为津气枯肤腠不得滑泽耶。试观古今方书,有用梅治肢体痛偏枯不仁之方否?此无他,肢体痛偏枯不仁,是液枯,死肌则津枯也。夫液所谓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者;
津所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者。梅之为物,能撮气以为津,不能撮谷以为液彰彰可见也。则其治止能吸气化津,通在外之死肌,又何疑焉。且证之以下文青黑痣,与死肌何异,其所在内之肢体痛偏枯不仁,可强使之同耶,即此可以知梅之用矣。
本经菊花主皮肤死肌,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细辛主风湿痹痛死肌,雄*主恶疮疽痔死肌,苍耳主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白癣主湿痹死肌,不可屈伸,厚朴主气血痹死肌,矾石主鼠瘘蚀疮死肌,
白芨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兰茹主蚀恶肉败疮死肌,地胆主鼠瘘恶疮死肌,斑猫主恶疮疽蚀死肌,蜀椒主逐骨节皮肤死肌,麋脂主痈肿恶疮死肌。由是观之,死肌之为物,因于疮痈十之六,因于风寒湿痹十之四,未有无因而致者也。
有之,则藜芦之去死肌也。夫痈肿疽疮,血滞也。风寒湿痹,气闭也。藜芦之所去,痰停也。则津枯与三者不如四维之恰相配合耶,然则化为津之物多矣。乃何独取诸梅?
盖以渴者言及梅而津溢,化气为津,无有速于此者,且本有津而能致之者,他物或犹能之,若于最浊最涸之余,欲思甘露之滋,舍此诚无可他求矣。
且麦门冬地*,非不生津,然其功也溥,欲令专至一处,而去些微之死肌,不能也。人参*芪,非不能行气致津,然其力也缓,欲其不助肢体痛而不可,又何能治偏枯不仁之死肌,譬之堪大受者,不得以小知使之。
惟梅技有专长,效有偏至,恰于诸木凋残已极之候,独吐气而扬其英焉。是则因梅可以明死肌之故,因死肌可以见梅之用者也。
仲景用药,多紧贴本经,独于梅似若未尽其功能,而取其治厥治蛔,又非本经所载。殊不知只消渴气上撞心,已该下气,而心中疼热,饥不欲食,又该除热烦满安心矣。
何则?梅实生青,半熟红,全熟*,腌之则白,蒸之则黑,能具五色之全,而青时酸,红时甘酸,*时甘多于酸,白者咸苦,黑者苦酸,五味又具其四。
其所以用乌梅者,岂不以能从肝而媾心肾乎?夫黑而酸,水生木也;酸缘蒸熟而变苦,木生火也。故凡脉微而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即非所宜。
若病者本静,乃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斯为合用。是知厥为阳气不伸,吐蛔为阳气因不伸内烁津气,致蛔无所吸受而上出,故曰蛔闻食臭出。
厥非脏寒,(从医宗金鉴)其实仍是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现据,其用梅仍是吸水以济火,非有他也。然则谓仲景用梅,但得本经之一节则可,若谓治厥治蛔,非本经之旨,则误矣。扩而充之,后人以之治吐治利,何莫非因仲景乌梅丸推类及之。
若夫白梅之蚀恶肉,仍是去死肌青黑痣之旨,*梅浆之解暑渴,仍是安心除烦满下气之旨,特其变酸为咸苦,则致津之外,自有软坚去硬之功,变酸为甘,则致津之中,更有调变阴阳之效。循是以思,梅之功盖犹未尽乎此,而所以启人元悟,尚是仲景用梅,有以诱之耳。
《本草新编》:乌梅味酸,气平,可升可降,阳也,无*。收敛肝气,固涩大肠,止血痢,安虫痛。乃止脱之药,备之以敛滑脱可也。按: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功。然效速者,取快于一时,往往有变生久病而不能愈,不可不慎也。
世有夏日将乌梅作汤以止渴者,腹中无暑邪者,可以敛肺而止渴。倘有暑邪未散,而结闭于肠胃之中,及至秋冬,不变为痢,必为疟矣。乌梅治蛔厥,蛔上入膈,故烦而呕,用之即定矣。
《本草分经》:酸涩而温,入脾肺血分。涩肠敛肺,止血,生津止渴,安蛔涌痰,解*。
《本草思辨录》:梅花苞于盛冬,梅实成于初夏。得木气之全而味酸,谓为肝药,夫何待言。然非专入肝不兼走他经也。
其气平属金,其味酸中有涩,涩为辛酸之变亦属金。实熟则色*而味带甘,乌梅乃半*时所熏,则亦入脾胃。濒湖谓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不知胆液上湖,口中必苦。
观《素问》“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可知津生是生于肝不生于胆,津生亦不是肝升。譬之手巾,用热汤浸过,绞之则热气四出,巾已就敛。
酸敛之能生津,理亦如是。肝何至升,且得之而复其下行之常矣。夫胆主动主升,肝主静主降。梅实熏黑,味酸而苦,虽是由肝归肾,然能激肝中之津以止渴,不能壮肾中之水以灭火。《素问》“酸苦涌泄为阴。”
核之于梅,涌即津生之谓;泄则气为之下,热烦满为之除,气下热烦满除而心以安。《本经》固贴切之至。至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邹氏谓古今方书无用梅治肢体痛偏枯不仁之方,宜连不死肌读,为治此等之死肌。
窃谓止字疑有误。或即下文去字而复出一字耳。肢体痛偏枯不仁,不过血络凝瘀,虽死肌尚有可为,故与青黑痣并足以去之也。
诸家之论,有与愚相反者焉,有可以印证者焉,试胪举之;张隐庵云:“其味酸,其气温平而涩,涩附于酸。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
除热烦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乌梅无生木气起肾阴之能,上已言之。张氏执是以用乌梅,必有为所误者,其鳖在温平酸涩之用,全置不讲,而徒以空谈为超妙也。
陈修园拾张之唾余,别无所见。卢子繇则以《本经》主治,一归之生津,至谓吮肾液以润筋膜。邹氏所见又与卢同,以生津为吸寒水以制火。
不知《本经》之除热,是泄热非制热(叶氏亦云乌梅泄热,见《临证指南》)。酸苦涌泄之义不明,便无处不窒。其论乌梅丸治蛔厥也。曰吐蛔为阳气烁津,致蛔无所吸受而上,则梅生津于上,岂是养蛔于上?
肾阴虚不能上济者,不得用梅,则蛔本在下,何以有肾阴而不知吸,此既窒滞鲜通矣。又谓蛔厥非脏寒,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现据,不知厥阴病多阴阳错杂。
沈尧封云厥阴于卦为震,一阳居二阴之下,病则阳泛于上,阴伏于下,而下寒热之证作。蛔上入膈,是下寒之据。消渴心中疼热,是上热之据。凡吐蛔气上撞心,皆是厥阴过升之病,治宜下降其逆上之阳。
乌梅丸,无论*连乌梅*柏为苦酸咸纯阴下降之药,即附子直达命门,亦何非下降,可谓精审之至矣。邹氏于厥非脏寒句,自注云从《医宗金鉴》,不知《金鉴》于林氏主脏寒之论,仍列于下,并未删驳。
又尤在泾解心中疼热,食则吐蛔,统谓之邪热,姑无论于乌梅丸之治不合,即厥阴病之阴阳错杂,亦似有未察者。惟唐容川以西人空气冷热发明厥阴之道,足以上契圣心,下迪学者。
空气非愚所知,不具述。其析疼热吐蛔为下寒上热也,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句),为厥阴包络挟心火之热发动于上;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厥阴肝气挟寒水之寒相应而起。
夫吐蛔一也,知此条非纯热,即知彼条亦非纯寒。乌梅丸所以寒热并进,而非脏寒蛔不上而入膈,尚何疑乎?
1乌梅可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对胆囊有轻度收缩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并可改变胆
汁酸碱度。乌梅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奥氏括约肌有弛缓作用。
2乌梅对蛔虫有兴奋作用和刺激蛔虫后退作用,对其他寄生虫如钩虫、华支睾吸虫也有一定的效果。
3乌梅对蛋白质过敏性及组胺性休克具有减低死亡数目的作用,还具有脱敏作用。
4乌梅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5乌梅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抗辐射活性。
6乌梅果浆有明显抗氧化溶血和抗肝匀浆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抗衰老,抗疲劳。
7乌梅提取物体外具有抗凝血抗纤溶活性,小鼠免疫特异玫瑰花实验表明,乌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乌梅成分苦味酸具有提高肝脏功能作用,苦扁桃甙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中医小书童
麻*桂枝紫苏生姜香薷
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薄荷
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
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
淡豆豉浮萍木贼石膏
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
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芩
*连*柏龙胆草秦皮
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
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
青黛贯众鱼腥草败酱草
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
鸦胆子蚤休半边莲土茯苓
熊胆漏芦山慈菇白鲜皮
绿豆生地*玄参牡丹皮
赤芍紫草水牛角青蒿白薇
地骨皮地骨皮银柴胡胡*连
大*芦荟火麻仁郁李仁
甘遂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巴豆独活威灵仙
乌头乌梢蛇雷公藤木瓜
蚕砂秦艽防己桑枝
豨莶草海桐皮丝瓜络五加皮
桑寄生狗脊藿香佩兰苍术
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草果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
冬瓜皮泽漆车前子滑石
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
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
萆薢茵陈金钱草虎杖
赤小豆附子干姜肉桂
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丁香
花椒荜茇青皮枳实木香
沉香檀香香附川楝子
乌药荔枝核佛手香橼
玫瑰花薤白青木香大腹皮
柿蒂九香虫山楂神曲
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
大蓟小蓟地榆槐花
侧柏叶白茅根三七茜草
蒲*花蕊石降香白及
棕榈炭血余炭藕节刺猬皮
炮姜艾叶灶心土川芎
延胡索郁金姜*乳香
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
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
鸡血藤王不留行蟅虫
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
刘寄奴莪术三棱水蛭
虻虫穿山甲半夏天南星
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
白前前胡桔梗川贝母
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
天竺*海藻昆布海浮石
瓦楞子礞石苦杏仁苏子
紫菀百部款冬花马兜铃
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
石决明珍珠牡蛎代赭石
天麻刺蒺藜牛*羚羊角
钩藤地龙全蝎蜈蚣
僵蚕朱砂磁石龙骨
琥珀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合欢皮麝香冰片石菖蒲
人参西洋参*参太子参
*芪白术山药白扁豆
甘草大枣饴糖蜂蜜
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
阿胶龙眼肉鹿茸鹿角胶
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补骨脂
益智仁肉苁蓉锁阳菟丝子
沙苑子杜仲续断胡桃肉
蛤蚧冬虫夏草紫河车北沙参南沙参
百合麦冬天冬石斛
玉竹*精枸杞子旱莲草
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
鳖甲
▽▽五运六气
脉学
针灸
振荡中医经方
腹诊
儿推
艾灸
节气获取干货合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