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
第一味药,独活。这个命名呢,是前人认为这种植物没有风的时候它都自己摇摆不定的在动。其实可能为了让人们
第二个功效散风寒,或者说发散风寒。那么这个独活呢,也是和羌活很相似,是一个发散风寒药,可以适合于风寒表证。那么在治疗风寒表证的时候,它有羌活相似的特征,一个是兼有止痛作用,另外是兼有除湿的作用。所以这个风寒表证,头身疼痛比较明显,而且兼有表湿,肢体酸楚,重着比较明显的这种外感,常常使用,而且这两个药经常配伍在一起。但是独活的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不如羌活,力量次于羌活。所以羌活我们在前面说,前人高度的称赞它,是治疗风湿感冒的仙药,就是因为它作用很强。那独活不如它,当然它就要次一等。所以这个同样用于风寒表证,或者风寒夹湿的,但是作用次一些,可以使用。
第三,都有止痛的作用,都可以用于痹证,风湿痹证的疼痛,也可以用于风寒感冒的头身疼痛。此外,都可以用于头风痛,或者跌打损伤,或者牙痛这样的一些其他的疼痛证。像我们书上在独活的应用3就明确的提出了它可以治疗头痛,齿痛,和瘀血疼痛。那么这个风寒的头风痛呢,配伍我们前面学的细辛这一类的药。风热的头痛和牙痛,它还可以和清热药,或者发散风热药一起去性存用,增强止痛的效果。那么在一些治疗瘀血的跌打损伤,或者产后的瘀血疼痛,独活常常和活血化瘀(的)当归、川芎、红花这些药配伍的例子也是不少的。所以这个也说明了止痛是独立存在的,它应用是比较广泛的。那么这个羌活和独活的止痛,在一些文献上就说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就是说羌活长于治疗太阳的头痛,独活长于治疗少阴的头痛,就说它们的部位有太阳和少阴的区别。但是没有一个本草学家或者临床医家准确的说,它们指的太阳和少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现在的理解有这么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就是太阳和少阴是表里而言,太阳主表,少阴主里。所以这个太阳头痛是偏于风寒在表的为主,少阴头痛是风寒,主要是里寒,里寒证,在里的为主,是以表里来分太阳和少阴。第二个呢就是从具体的经络循行的部位,羌活主要是在项背,独活是足少阴肾经循行的,比如说就包括了长于治牙痛这样的一些(痛症),因为牙痛也是属于足少阴肾经相关的部位。当然这个不是很统一,这(两)个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个仅供参考,前人只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没有明确的解释。其实这两种情况可能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因为不是一个重点,(只供)大家参考。独活学了以后呢,就需要和羌活加以对比,这两个是相似性很大的两个药。如果出一个考试题,比较羌活、独活在功效应用方面的异同,它哪些是相同,哪些是不相同。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也很好回答。那么第一,两味药都能够祛风湿,都可以用于风寒湿痹。但是羌活偏于上半身,独活偏于下半身,当然你还可以发挥。但是这个同中之异就把它说出来了。第二,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都可以用于外感风寒,或者外感风寒夹湿这样的表证。那么哪一个强一点呢?这个羌活强于独活,所以比较多用,而且分在了解表药。但是到目前有两种说法,可能不是很实际。在有的书上就说,因为独活放在了祛风湿药,所以独活祛风湿的作用强于羌活。这个很难讲,在祛风湿方面谁强谁弱,我们避而不谈,因为我们没更过多的证据能够证明,所以就只说一个部位,上下之分,并没有说它们的强弱。那么第二个呢,就是在治疗风寒表证的时候,这是有强弱的,把这一点加(以)说明。第三,都有止痛作用。它除了用于风湿痹证的疼痛,外感风寒的头身疼痛,还可以广泛用于多种疼痛证。如果要仔细的说,前人认为有太阳和少阴之分。这个比较就比较全面。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是主要的,不同的是次要的,是同中之异,是局部的。这是关于独活的问题。这是这一节(要)掌握的比较重要的一个药物。
威灵仙
下面的威灵仙,现在用的威灵仙呢,前面我讲过了。就是毛茛科铁线莲属的,就类似于川木通那样的一个植物,用的它的根。过去用的威灵仙,比如说《本草图经》、《救荒本草》,包括《本草纲目》,都是,现在认为是玄参科的,后来到了明代的《滇南本草》,用的可能是一个菊科植物,现在根本没有用了。所以清代以后用的就是毛茛科的这个威灵仙,它的植物变化比较大。那么这个药为什么叫做威灵仙呢?前人就是说威,言其比较峻猛,灵仙呢,言其疗效比较好。现在在临床上用威灵仙,这种毛茛科的威灵仙没有发现它有什么地方比较峻猛,实际它比较温和。那么对于风湿病的疗效也没有表现出很灵仙,疗效比较一般。当然是不是因为品种现在不能下结论,因为古代的品种究竟它的疗效是怎么样一个程度这个还讲不清楚。威灵仙作为一个祛风湿药,在目前的大量的中医文献当中,实际上是沿用过去对它的一些特征的概括。比如说说它比较峻猛,说它比较善走,作用部位比较广泛等等这一些,温性比较强,比较适合于偏寒的风湿痹证等等。对于过去的文献记载,确实是这样。那么我们现在用的威灵仙呢,它的温性已经不是很强,因为单独用威灵仙,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很多属于热证的这种报道,就是说明它温性并不强。所以我们现在威灵仙只能进一步的评价,对它的个性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总结。我们现在书上就包括这个教材,说的威灵仙辛散宣通,比较温燥。这个目前是不是准确,仅供参考,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是这么讲。在没有改变以前,可能是适用的,这个大家(要)知道,今后用威灵仙的时候注意进一步的观察。
除了祛风湿,威灵仙也有止痛的作用。它除了风湿痹痛,还可以用于很多疼痛证。像我们书上这个应用2,它可以用于头风痛,牙痛,外伤的疼痛。比如说有的方里面配伍,和五灵脂治疗跌打损伤的疼痛,有的方里面配伍行气的乌药,治疗气滞的脘腹疼痛。它也是一个止痛部位比较广泛的一个(药),现在有的用于治疗胆囊的疼痛,胆囊炎的疼痛用威灵仙的也有,而且单独用。那么这个胆囊炎的疼痛呢,应该是一个肝胆湿热证为主,单用效果还比较明显,有的人报道,就是刚才说的它的温性就应该不是很强。这个是止痛方面。另外,威灵仙和独活不同的,它不但兼有止痛的作用,还兼有通经络的作用,这个舒筋活络有时候也简称通经络,其实就是舒筋活络。威灵仙除了风湿痹证的关节拘挛这样的一些症状以外,在一些治疗中风后遗症引起了手足不遂,就是半身不遂,口眼斜,经常和补气药和活血通络药使用。那样的病绝不是祛风湿,绝不是风湿病,绝不是用威灵仙来祛风湿。是用它来舒筋活络,也就是我们书上的通经络,这就在我们书上应用1,把它另外提行了,有一小段。在古今都有这个应用,就是现在的威灵仙也有这方面的应用。这个就是说它能够通经活络,或者舒筋活络的一个依据。另外呢,从明清以来的一些本草上,常常用威灵仙来治疗诸骨哽喉,就是有的人不小心,尤其是吃鱼的时候,鱼刺、鱼骨卡在了咽喉部位。而且更有甚者,吃鸡,吃鸭,甚至吃猪蹄,骨头卡在咽喉的都有这种情况。古代文献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就是说铁脚威灵仙,因为威灵仙是用的须根,是黑色的,所以叫铁脚威灵仙,但我们这个照片上显得这个威灵仙并不黑,所以叫铁脚威灵仙,颜色是比较深的。砂糖加酒煎,就是用砂糖,有的理解为砂仁加红糖,这个因为前人没有具体的说明,但更多的是用醋来煎,而且用量比较大一点,30克左右。一口吞下去,铁箭软如绵,好像不但是这个刺就像铁卡在这个地方了,金属的东西都能软化。其实这个呢容易引起误解,威灵仙对于诸骨哽喉,第一,它不是一个功效。过去把这个治疗诸骨哽喉放在威灵仙的功效后面不妥当,这只是一个主治,它混淆了功效和主治的区别。在功效的项目下面,就应该是基本作用,不应该有主治,而治疗诸骨哽喉是一个主治。因为它通过什么样的作用,通过什么样的功效来治疗诸骨哽喉,古人没有明确的告知,所以没有办法总结。但是刚才那样的一个谚语,说那个一口吞下去,铁箭软如绵,好像是使那个鱼刺这一类软化了。现在公然还有人做这样的实验,把这个威灵仙用醋去煎煮,煎煮了把鱼刺这些泡在里面,泡很长的时间,有的泡了两三天,甚至有的很多个小时,确实发现它软了一点,确实是软化,这样的印证没有意义。因为威灵仙一口吞下去,那和刺接触的时间非常短暂,那能软化吗?不可能软化。但实际上古人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明,其实服用的时候是要求一口一口慢慢的咽下去,并不是一口把它吞下去,所以服用的时候要注意。是不是所有的诸骨哽喉威灵仙确实有效?现在研究对于一些比较浅的,比如说一些比较小的骨骼卡在咽喉部分,服用了威灵仙的制剂它是造成局部的肌肉的蠕动增强,它的运动加剧了,有时候造成了它的脱落,并不是让它软化。如果有的刺在局部刺得比较深,根本脱落不了,那个运动,那种蠕动就是收缩这些再强它也掉不了,就要找五官科的医生,不能就依靠威灵仙。比较轻的不妨一试,再加上这个威灵仙的品种本身就不一样,古代的经验用现在的品种能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还要打一个问号。所以我们这个书上也是把这个治疗诸骨哽喉(在)功效里面没有保留,就基于这样多方面的原因。在此外说明了威灵仙单用,加砂糖,或者醋煎汤,慢慢的咽下。那么对于轻证可能松弛局部的肌肉,容易使骨刺脱落,应该是这么一个机理,绝不是让它软化。这是关于这个威灵仙临床应用的情况。那我们在这个参考资料的3,现在就说威灵仙治疗咽喉炎,急性*疸性肝炎,食管炎,腮腺炎,急性乳腺炎,慢性胆囊炎,这样的一些病往往还单用,都有临床报道,就是说明它的辛温这个药性值得考虑。再加上从近源关系,木通就是一个苦寒的。这个威灵仙,毛茛科的,和川木通是同科同属的,这个植物的外观都非常相像。所以这个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它是不是一个苦寒的药还很难讲,所以这是对威灵仙,我们暂且就讲这样一些内容。所以我们就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药,作为一般熟悉的药物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