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皮肤病的中医疗法 [复制链接]

1#

皮肤病虽发于体表,但也是全身的一部分,

内脏病可以影响体表,体表的病又可以波及内脏,

因此治疗时就应该从整体出发,内外兼治效果才能理想。

一、内治法

(一)止痒法

痒是皮肤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中药没有专门的止痒药,因此只能从中医辨证来论治。

一般痒最常见的是风痒与湿痒,如湿疹、荨麻疹、

神经性皮炎、痒疹、皮肤淀粉样变等;

老年人及妇女常见血虚痒,如老年皮肤瘙痒症、

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所以治疗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祛风除湿止痒

多用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病及渗出性皮肤病。

此类疾病有风湿证的特点,皮肤常见红斑水肿、瘙痒无度,或见丘疹水疱、

糜烂渗出、抓痕、血痂等。

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或浮缓。风邪分为风热、风寒,故本法又有清热祛风、

除湿止痒,凉血祛风、除湿止痒之别,对于顽固性瘙痒,须搜风除湿止痒。

现分述于后。

(1)清热祛风,除湿止痒。

用于由风热、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常用荆防方加减,药用白鲜皮、浮萍、

图为浮萍

薄荷、蝉蜕、苦参、桑叶、金银花、僵蚕、荆芥、防风等。

(2)凉血祛风,除湿止痒。

风为百病之长

风湿之邪入于血分,常在荆防方的基础上加生地*、牡丹皮、紫草、赤芍等。

(3)散寒祛风,除湿止痒。

用于感受风寒兼有蕴湿而引起的皮肤病,常用麻*方加减,药用麻*、荆芥、

防风、干姜皮、陈皮、桂枝、浮萍、蝉蜕、白鲜皮、苦参等。

(4)搜风除湿止痒。

用于风湿蕴于肌肤,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瘙痒,可用全虫方加减,药用全蝎、

皂角刺、猪牙皂、僵蚕、苦参、白蒺藜、威灵仙、白鲜皮、秦艽、乌梢蛇等。

图为皂角刺

2.养血润肤止痒

多用于血虚风燥或血燥肌肤失养所引起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上有血虚、血燥的特点.

皮肤表现为干燥、脱屑、肥厚、角化、皲裂等,多见于老年体弱者或妇女。

图为皮肤皲裂的女子

此法多用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等疾病。

常用养血润肤饮加减,常用药物有首乌藤、当归、*芪、白蒺藜、川芎、

熟地*、桃仁、红花、赤芍、白芍、天冬、麦冬、白鲜皮、苦参等。

(二)清热凉血泻火法

此法用于急性热性皮肤病,因急性皮肤病多与火热之邪有关,

床上多有火热的见证(证见前),皮肤常表现出潮红水肿、

灼热瘙痒、红斑丘疹、水疱、出血斑等现象。

本法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皮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药疹、红皮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本法可应用在下列几种情况。

1.热在气分

本证常见于急性湿疹皮炎类疾患,多见肝胆湿热,热重于湿者。

可用石蓝草合剂,药用石膏、板蓝根、龙胆草、*芩、干地*、车前草、

牡丹皮、赤芍、马齿苋、六一散等。

三焦热盛者可用*连解*汤加减,药用*连、*芩、*柏、

栀子、生地*、牡丹皮;

亦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芩、栀子、泽泻、川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苦参等。

2.热入营血,气血两燔

本证见于全身性重症而发的皮肤病,可用解*凉血汤加减,

药用生玳瑁、生地*炭、牡丹皮、赤芍、金银花炭、白茅根、

栀子、石膏、*连、莲子心、重楼等。

3.血热发斑

本证见于血热引起的红斑、血斑等皮肤病,

图为长红斑的女孩

可用凉血活血汤加减,药用紫草、茜草、白茅根、赤芍、

生地*、槐花、丹参、鸡血藤、板蓝根等。

4.热在上焦

本证见于颜面红斑皮肤病,可用凉血六花汤,

药用凌霄花、玫瑰花、鸡冠花、槐花、野菊花、红花。

5.热在下焦

本证见于下肢红斑结节性皮肤病,可用凉血六根汤,药用紫草、板蓝根、

天花粉、茜草、白茅根、苦参等。

(三)活血破瘀,软坚内消法

此法用于经络阻隔、气血瘀滞所引起的皮肤病,临床上有血瘀气滞的特征,

皮肤常见慢性肥厚角化、斑块、有形肿物等。

本法常用于治疗血瘀型银屑病、结节性硬化性皮肤病、瘢痕疙瘩、

盘状红斑狼疮、结节病、淋巴结结核及各种血管炎等。

常用活血散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箭羽、丹参、赤芍、

夏枯草、僵蚕、土贝母、苏木、大*、牡蛎等。

(四)温经散寒,养血通络法

本法用于阳气衰微、寒凝气滞引起的皮肤病,常见四肢厥冷、

皮肤冷硬,或疮疡破溃久不收口,或形成窦道瘘管,舌质淡、

苔薄白,脉象沉细。

本法常用于治疗硬皮病、穿孔性溃疡、肢端静脉痉挛症、

瘀血性红斑、慢性瘘管、小腿溃疡等。

常以当归四逆汤及阳和汤加减,药用当归、桂枝、芍药、

细辛、大枣、炙甘草、白芥子、麻*、鹿角胶、干姜、*芪、姜*等。

(五)健脾除湿利水法

本法用于内湿或外湿引起的皮肤病。

采用此法时须辨清湿在上下内外的不同部位和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

湿邪在上宜微汗之,湿邪在下宜行水利之,湿从寒化宜温燥之,

湿从热化宜清利之。

实证需逐攻,虚证需扶正,用健脾或温阳之法。

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停滞;

肾虚则气化不利,水湿泛滥;

肺气不宣则膀胱不利,小便不通。

皮肤病与湿邪密切相关,常表现为水疱、糜烂、水肿、渗出,

亦可出现皮肤增厚,病情常缠绵不愈,舌质淡,舌体胖大、

边有齿痕,脉象多沉缓或弦滑。

常见病有湿疹、天疱疮、带状疱疹(脾虚湿盛型)、女阴溃疡、脂溢性皮炎、小腿溃疡等。临床上常分为以下四型辨证用药。

1.脾虚湿盛

本型宜健脾燥湿,方用健脾除湿汤加减,药用苍术、厚朴、山药、白扁豆、

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白术、枳壳等。

2.水湿壅盛,小便不利

本型宜利水化湿,方用五苓散、五皮饮加减,药用茯苓、猪苓、车前子、

泽泻、冬瓜皮、大腹皮、桑白皮、白术等。

3.湿从热化,湿重于热

本型宜利湿清热,方用八正散、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栀子、篇蓄、

瞿麦、滑石、甘草、车前子、川木通、*芩、大*等。

4.湿从寒化

本型宜化水湿,方用苓桂术甘汤及实脾饮加减,药用茯苓、桂枝、白术、

厚朴、木香、甘草、大枣、干姜、制附子等。

(六)清热解*杀虫法

本法用于*热过盛的皮肤病,主要包括感染性、化脓性皮肤病,

常表现有皮肤潮红、肿胀、疼痛、脓疱.

以及一些疾病继发感染,伴有发热恶寒,大便燥结,小便赤少,

口干而渴思冷饮等全身症状。

本法常用于治疗痈、疖、丹*、蜂窝织炎、淋巴管炎、多发性毛囊炎、

脓疱病及一些严重的继发感染等。

常用消痈汤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天花粉、贝母、陈皮、生地*、重楼、龙葵等;

或用解*清热汤加减,药用蒲公英、野菊花、

大青叶、紫花地丁、天花粉、重楼等;

病情严重,高热者可加用牛*粉、羚羊角粉,

或用中成药西*丸、梅花点舌丹等。

(七)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法

本法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而见体弱羸瘦,面容憔悴,虚烦不眠,骨蒸潮热,

低热缠绵,腰膝酸软,手足不温,舌红少苔或舌淡体胖,脉细无力等症。

图为腰痛腰酸的一男子

病属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有两种情况,一是素体虚弱,

另外是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全身性、发热性皮肤病后期,有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见证者。

本法常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白塞病、剥脱性皮炎、

重症药疹的后期,亦常用于色素性及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皮肤病如黑变病、*褐斑。

一般肝肾阴虚常用左归饮、六味地*汤加减,药用熟地*、

山药、山茱萸、沙参、麦冬、女贞子、枸杞子、牡丹皮、

茯苓、泽泻等;

肾阳虚常用右归饮、金匮肾气汤加减,药用制附子、肉桂、

桂枝、熟地*、杜仲、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仙茅、淫羊藿等;

阴阳两虚者常以上诸药合并加减使用。

(八)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扶正法

本法适用于气血虚衰,或久病耗伤气血者,临床常见于严重皮肤病”

后期或慢性皮肤病久治不愈,或见于感染性皮肤病恢复期,出现阴阳不调,

气血失和;

上热下寒,上实下虚;

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等不调和症状。

常用方∶气血两虚者用八珍丸、十全大补丸加减,阴阳不调者可用冲和汤、

八珍益母丸加减。

常用药有*芪、*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首乌藤、

鸡血藤、天仙藤、钩藤、*精、丹参、太子参、益母草等。

气虚重者可用人参;

血虚重者可用阿胶;

阳虚重者可用肉桂。

以上八个治则,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有时一个病可几个治则合用,亦有时前一阶段用一个治则,到后期又用另一个治则,也有时几个治则交替运用。总之在临床上要根据辨证灵活使用,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双合杜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