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铿锵中医行middot十六传承创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规范治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379.html

《内经》《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之基础,其中有关治则与治法论述颇多。其后历代医家基于临床各有所阐发,渐成体系。近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更提出了一些新治法,非常值得传承,值得认真总结与整理。如何认真领会中医治则与治法的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北京医院中医内科与“十二五”名老中医特色治则治法传承研究课题组组织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整理如下。

1.治则治法理论,源远流长于智敏研究员:

若论治则治法,当先知文达意。“则”在金文上,是“鼎”旁立“刀”,有庄重庄严之意。如国家法典,最重要的、不可撼动的东西方需刻于鼎。所谓“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治则就有这样的作用。实际上这个字在里面就已经奠定了它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法”在金文里,土和水旁边是“鹿”。实际上,它是指水时刻保持一种平泽的状态。

“则”和“法”结合起来就是告诉我们“则”是不能变的,确定了扶正固本,确定了这个治则以后,是不能变的。但是这个“法”,可以随着“则”适时地变化,随时调整,这就是动和静的结合,走和守的结合。

王玉光教授:

梳理治则治法理论发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包括“平调阴阳”的治则。在《内经》其他的相关的篇章中,提出了诸多根本性的治则,比如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标本缓急、治病求本等等。而有关治法,《内经》也多有论述,如“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还有吐法、下法等等。“内经十三方”里面也有很多体现治法的一些内容。治法真正形成体系,是在《医学心悟》,提出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但随后治法的发展仅仅是在这八法的内容之下进行了细化。

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治则治法上承着“理”,下承方药,方从法立,法从证出,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桥梁。我们在整理治则治法的过程中发现,治法应分很多层次,包括“治疗大法”和针对不同疾病和证候的具体治法。

我们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理念和中医思维,包括我们的教材,几乎所有的疾病的治则治法都是扶正祛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调整阴阳。对于一个病,比如支气管哮喘,教材上往往都是,什么样的病机,大致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证候,然后确定总的治则,再确定各个证型的治法。实际疗效不能尽如人意。

真正有意义的治则治法是什么?一个名老中医的常用治则治法往往是凝练一生的,代表着其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实际是理解和传承了很多原创的中医传统思维,同时结合了很多其他的,比如家传、师承等。更关键的是,这些治则治法是能够解决临床问题,而且解决的都是所处时代的疾病重大疑难问题。因为这个治则治法的产生和应用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出发的。

如秦伯未老师提出来*芪建中汤治疗消化道溃疡,廖家桢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在当时都引起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