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仁,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歙县,于年3月11日零点十分在皖南医院逝世。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皖南医学院终身教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年获国务院*府特殊津贴,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皖南医学院“四大名师”之一,也是“新安医学”研究领域奠基人之一。擅长诊治中医内、妇科疾病,尤其是痹病、痿病、肿瘤、胃病、心脑血管、肝胆系统以及慢性肾炎、乳糜尿等疑难疾病。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新安医学会名誉会长,安徽省医史学会名誉会长。出版《济仁医录》《痿病通论》等专著10余部,尤擅治痹病、痿病、肿瘤等顽疾。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中医的“胃脘痛”、“伏梁”、“反胃”、“噎膈”等病范畴。关于胃癌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多由长期的饮食不节、情志忧郁,渐致痰火胶结,或脾胃虚寒,或津液干枯、气滞血瘀而成,或食积、气结、热结、痰凝、血瘀、脏虚所致。李济仁先生认为,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若饮食未消,则兼去其滞;逆气未调,兼解其郁;热邪未去,兼清其热;痰结未散,兼化其痰;瘀血未祛,兼行其瘀;病久衰弱,则专用补养。不可标本杂进,以致重伤胃气,难能奏效。但其证确有气血、痰火、瘀积之实邪,又见机体正气尚盛,则当祛邪以养正,亦不可忽也。
先生常用治胃癌拟定方:
方一:白花蛇舌草60g,薏苡仁30g,*药子10g,乌梅6g,龙葵30g,威灵仙20g,田三七15g。水煎服。可缓解症状,本方亦宜治食道癌。
方二:太子参20g,姜半夏10g,石斛10g,丹参15g,广郁金15g,赤芍、白芍各12g,炒蒲*15g,五灵脂15g,山甲珠15g,夏枯草10g,薜苈果15g,广木香15g,生牡蛎(先煎)30g。水煎服。
另服攻坚丸,每日20丸,分3次服。
攻坚丸处方:马钱子15g,活蜗牛15g,蜈蚣10g,乳香30g,蜂房15g,全蝎10g。上药油炒*,研末,乳香粉为衣,每5g做20丸。
方三:乌贼骨、枯矾各g,白芨g,二丑g,小苏打g,蛤粉90g,瓦楞子90g,陈皮60g,香附60g,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6~9g,饭前服用。用于溃疡型胃癌。
方四:龙葵30g,白英30g,蛇莓25g,金桔叶30g,铁树叶25g,急性子30g,石见穿25g,川楝子10g,铁扫帚15g。水煎服。
方五:菝葜(根部)2g,鲜、干均可,洗净切碎,文火浓煎,去渣,得液4升;加肥猪肉g(切碎),再浓煎,得药剂2ml升。每天服~ml,服后再重复煎服。
病案1:许某,男,40岁,工人。年10月初诊:患者于年9医院门诊就诊,行胃肠钡剂摄片示:胃窦部充盈缺损。诊断:胃窦癌。遂住该院外科,行剖腹探查及病理活检示:胃窦部癌块如鸭蛋大,与胰腺粘连,腹腔大网膜及胃小弯淋巴结有如蚕豆及花生米或*豆等不同大小的转移癌。取大弯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腺癌,未能切除,仅作胃肠吻合术。
术后精神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形体消瘦,脘腹作胀,只能进流质饮食,二便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此乃癌*犯胃,脾胃不和,正气大亏。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和胃,兼攻癌*之法。
方药:
方一:*芪25g,潞*参15g,茯苓15g,白术15g,阿胶(烊冲)10g,绞股蓝20g,广木香9g,南沙参10g,神曲15g,陈皮15g,鸡内金10g,白花蛇舌草20g,龙葵20g,石见穿20g。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二:菝葜(根部)2g,洗净切碎,加水12.5L,文火浓煎,去渣。得液4L,加肥猪肉g(切碎)再浓煎,得药液2ml,每天服~ml。
服方一3周后,诸恙好转,脘腹作胀明显减轻,已能进半流质饮食。改服方二,3个月后,体力增强,体重增加,肤色转红润,精神好转,能操劳家务。服药半年后症状消失,体力、精神恢复如前,能参加正常工作。此后间歇服药有5年,临床症状消失。
年3月复查钡剂摄片示:原胃窦部充盈缺损症消失。触胃脘柔软,腹部无肿物,全身未见异常体征,直肠指诊阴性。治后已存活10年。
民间早有菝葜治愈癌症的验例,本案治疗除用扶正祛邪兼攻癌*之法外,与久服菝葜亦有关。经抑瘤试验证明,菝葜对脑瘤有抑制作用,对体外筛选法、噬菌体法也见活性,可见菝葜确有治癌良效。
病案2:章某,男,45岁。年8月20日初诊:诉今年元月份因急医院行剖腹探查示:胃小弯2cm×l.5cm急性穿孔。病理切片报告:胃腺癌。乃予缝合修补。术后迅即产生腹水,曾用化疗(具体药物不详),鲜效,遂来我院就诊。症见腹部膨满而胀,形体消瘦,面色萎*,疲倦乏力,神靡头昏,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淡,苔*厚腻,脉细缓。体检:患者体重49kg,腹围68cm,腹部有移动性浊音及波震感,肝、脾未触及,两侧锁骨上有蚕豆大肿大淋巴结,左腋窝有核桃大肿大淋巴结,不活动,无压痛。此乃水湿互结,正虚邪留,病在中焦。治以健脾利湿、解*散结。
方药:白花蛇舌草、*元耳草、喜树果、苡仁、*参各30g,半枝莲60g,炒白术、茯苓、鸡血藤各20g,泽泻、枳壳各12g,制附片10g,菝葜30g。
患者坚持服上方中药加减治疗4年余,症状逐渐减轻,体力增加,腹水消失,临床无腹水症。腹围由68cm减到62cm,腹部B超检查腹水阴性,颈部及腋窝淋巴结未触及,体重由49kg增至54kg。续服中药,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治疗已存活7年4个月。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