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乳腺增生的一针疗法 [复制链接]

1#
广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yushiels.com/
导读:困扰女性的乳腺增生,取“人迎”一穴即可解决,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乳腺增生病的一针疗法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症状加重,行经后肿块及疼痛明显减轻,且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本病既非肿瘤,亦非炎症,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或进行性变化,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所致。本病属中医“乳癖”、“乳中结核”之范畴。其病名最早见于华佗的《中藏经》。基本病机是肝脾失调,气滞痰凝。从经脉循行看,足阳明胃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太阴脾经行乳外侧,足少阴肾经、任脉行乳内侧,冲脉散胸中。所以本病病在胃经,涉及肝、脾、肾及冲任二脉。首先,我们谈一下四海。《灵枢》在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下,认为自然界有东西南北四海,人也有四海。《灵枢·海论第三十三》中提到:“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并且四海都有与体表相通的穴位,所以针灸与四海相通的穴位就可以调节四海,治疗四海的病症了。用人迎治乳腺增生病也是根据四海理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出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膻中即胸部,其相通的腧穴后面在大椎上下,前面在人迎。所以针灸人迎就可以治疗胸部的所有病症。位于大椎旁的定喘穴可以治疗肺病的喘咳,就是因为有通调气海的作用。乳房在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人迎穴治疗乳腺增生病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灵枢·卫气第五十二》有这样一句话:“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可见三阴三阳这六经的“标”和“本”是多么重要。什么是“标”、“本”呢?本,指草木的根,如《吕氏春秋·先已》:“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标,指树梢,如《庄子·天地》:“上如标枝,民如野鹿。”这是《灵枢》将人体的十二经脉以树为比喻,本穴好比树根,标穴好比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树冠。本穴和标穴是经脉脉气汇聚的地方,对经脉脉气有较强的调整作用。十二经脉皆有标本,“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人迎穴就是足阳明胃经之标穴。总之,人迎穴恰在人体的咽喉要道,脾经、心经、肾经、肝经、任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等均与之相连或相通。同时,人迎为足阳明之标,又是阳明之流注之所,并且又为足阳明、少阳之会穴,因而刺之除可调节胃经之气外,尚可调节少阳胆经的功能,对肝(胆)、脾(胃)功能的调节恰恰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面。从西医学来看,使人迎穴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人迎穴深部的交感神经干、颈交感神经节、外侧的迷走神经及甲状腺等。通过调节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及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等发挥作用。同时,人迎穴周围的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丰富的动、静脉及淋巴组织也对人迎穴的作用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人迎(ST9)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针刺人迎穴时应避开颈动脉,针刺要求较高,手法不熟练者应谨慎使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些年乳腺增生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因有结节存在,总以散结为主,或理气,或化瘀,或祛痰,或疏风,或解*,当参考本文5法。另外,有的医生,尤其是一些西医大夫,一看是乳腺增生,不辨证直接开乳癖消或者夏枯草颗粒等一些中成药,病号反应吃了有损伤脾胃的情况,我觉得是不可取的。治疗乳腺增生五法我们从年至年采用理气散结、化瘀散结、祛痰散结、疏风散结、解*散结等法治疗乳腺增生例均获痊愈,现介绍于下:一、理气散结法:(共治例)证见乳房结块,块形漫平,肤色正常,质地较为坚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大。乳房胀痛,胸憋脘闷,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生气后症状加重。舌红苔白,脉弦。治则理气散结,方用十六味流气饮化裁。案例:张某,女,40岁。年6月18日初诊。3个月前即觉乳房胀痛,生气则重,并触及到肿块。烦躁易怒,胸憋脘闷。经我院乳房摄片报告:双侧乳房腺管密度稍增高,乳后间隙存在,乳内未见明显块影及钙斑,乳头不凹陷,余(-)。印象:双侧乳腺增生。查体:眼观肤色正常,触之肿块漫平,质地较坚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大。舌红苔白,脉弦。方用十六味流气饮化裁:当归、川芎、赤芍、槟榔、白芷各10克,乌药、防风、枳实、桔梗、紫苏梗各6克,厚朴、生*芪、广木香各15克,炙甘草、肉桂各4克,栝蒌、金银花各30克。5剂药后症状减轻,肿块缩小,舌脉同前,前方去槟榔、枳实加穿山甲、王不留行各15克。20剂药后诸症消失,X线摄片复查肿块平复。二、化瘀散结法(共治例)证见乳房肿块,呈节结状,中等硬度,触之活动,边界清楚,肤色正常,乳房时有刺痛。月经后期或闭经,色黑有瘀块。舌绛苔白,脉紧。治则化瘀散结。方用加味神效栝蒌散。案例:马某,女,35岁。年8月24日初诊。胸胁胀满,乳房刺痛,经期前、后疼痛加重。以左侧为主,左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约蚕豆大,触之乳内有结块,表面光滑,移动性大。月经后期行经不畅,有血块。舌绛苔白,脉紧。我院乳房摄片报告:左侧乳房乳腺管行走扭曲,显示密度增高,乳内未见明显块影及钙斑,乳后间隙存在,乳头不凹陷,余(-)。印象:左侧乳腺增生。投加味神效栝蒌散:全栝蒌、当归尾各20克,制乳香、制没药、乌药、红花各6克,王不留行、苏木、穿山甲各15克,丹参、夏枯草各30克,计服22剂。症状完全消失,肿块平复。本院X线报告:两侧乳房等大、对称,密度均匀,未见肿块阴影,乳内脂肪线清楚。三、祛痰散结法(共治例)证见乳房结块,行散于整个乳房内,形态多样或如鸡卵,或如棱角,或像棋子,质中等活动度大,月经期乳房发胀。胸闷烦热,眩晕,手足心热,饮食减少,食后腹胀,舌红苔白,脉滑。治则化痰散结。方用贝母栝蒌散加减。案例孟某,女,43岁。年4月18日初诊。月经紊乱,乳房胀痛,全身潮热,手脚心发热8个月余。近两月乳房内结块增多,疼痛加重。检查:乳房肤色正常,触之有块,形如鸡卵,左侧多于右侧,表面光滑。心情烦躁,不思饮食,昡晕,全身滞重。舌红苔白稍腻,脉滑。方用贝母栝蒌散加减:川贝母、全栝蒌各30克,桔红、天冬、海浮石、白术各10克,夏枯草、海藻、花粉、生苡米、地骨皮各15克,皂角刺、香附各6克。5剂药后,症状减轻,纳食增加。唯肿块未见明显缩小。舌红苔白,脉弦,前方加穿山甲、王不留行各15克。另加芒硝50克,每晚用开水多半脸盆,将芒硝溶化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双侧乳房,凉后再热,每次10min。经治半月,症状消失,肿块已触不到,原方加三倍量剂丸一料,每丸10克,每日早晚各1丸,以巩固疗效,经2年随访,病未复发。四、疏风散结法(共治例)证见乳房结块,多为双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等肿物,边界散漫,质硬而不坚,刺痛,双侧腋下疼痛。月经不调,头痛眩晕,月经期往来寒热。全身酸痛,痛无定处,胸胁及四肢瘙痒。舌红苔白脉浮紧。治则疏风散结,方用自拟消癖汤。案例王某,女,37岁。年10月7日初诊。乳房憋胀刺痛,双侧腋下疼痛已半年,并伴有头晕眼花,胸背及四肢瘙痒。月经前期,量多,月经期往来寒热。患者面色不华,四肢可见散在丘疹。双侧乳房均可触及肿块,按之疼痛难忍,舌红苔白,脉浮紧。我院X线报告:乳房增大,结构紊乱,呈密度不高团块。印象:乳腺增生。方用自拟消癖汤:白芷、防风、归尾、乌药各20克,北细辛、防已、莪术各6克,赤芍、桔叶、威灵仙各15克,栝蒌、柴胡、紫草、苦参各10克。15剂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守方调治月余,症状完全消失,X线复查和前片比较乳腺均匀,结构正常。五、解*散结法(共治例)证见乳房结块,肿硬疼痛,肿块较大,肤色正常,抚之灼热,稍触即痛,乳晕发红,有的伴有乳衄。心烦失眠,头晕目赤,口渴引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赤短。舌红苔*燥,脉数。治则解*散结。方用加减五味消*饮。任某,女,42岁。初诊年6月14日。患者面色潮红,乳房胀痛,触之肿块较大,左侧约6×7cm,右侧约直径6cm,皮肤灼热,乳晕发红,挤压有血样分泌物。心烦失眠,头晕目赤,口渴引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燥,脉数。某医院乳房摄片:左侧乳房较右侧乳房密度增高,左侧乳房内可见密度增高的阴影,余(-)。印象:双侧乳腺增生。方用加减五味消*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当归各30克,赤芍、牛膝、红花、穿山甲各12克,天门冬、酒大*各15克,木通、桔叶、地丁、王不留行各20克,龙胆草9克。5剂药尽症状大减。腹泻数次,头晕目赤,口渴咽干减轻,乳房胀痛好转,乳衄已止,舌红苔白,脉数。前方去地丁、红花、木通,加*药子、昆布各15克,并将龙胆草加至18克。5剂后,乳内结块已软,乳晕正常,疼痛消失。守方继服25剂,症状消失,X线复查,未见异常。对付乳腺增生,8位名老中医的治疗验方

乳癖

1.消核汤

炙僵蚕12克,蜂房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橘核9克,陈皮6克,甘草3克。

疏肝解郁,和血消坚,调和冲任。

乳腺小叶增生症。一般服5-10剂可以获效,如未全消者可续服之。

日1剂,煎2次分服。

2.乳块消

丹参、橘叶各15克,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鳖虫、皂刺各10克。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乳腺增生病。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或浓缩制成糖衣片47片,每日服12片,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服1疗程效不显著者,每日剂量可增至24片。

3.乳癖内消丸

醋煅牡蛎15克,蒲公英9克,橘核叶各9克,大小茴香各24克。

疏肝散结。

乳房结块,皮色不变,或大或小,按之稍痛,推之可动者。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2次,每次3~5克,陈酒送服。

孕妇忌服,本品宜长期服用。

4.乳癖汤

淫羊藿9克,甜苁蓉9克,玄参9克,白芍9克,橘核叶各9克,广郁金10克,陈香橼20克,当归12克。

疏肝和营,壮阳软坚。

乳腺小叶增生症。

每日1剂,煎2次分服。

5.逍遥蒌贝散

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瓜蒌15克,贝母10克,半夏9克,南星9克,生牡蛎15克,山慈菇12克。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乳癖、乳岩初期、瘰疬等。

每日1剂,煎2次分服。

6.乳核消

旋覆花(布包)、炒橘核、炒枳实、天葵子、赤芍、法半夏、浙贝母、制香附、青皮各10克,夏枯草60克,牡蛎粉、地丁、蒲公英各30克。

疏肝行气,化痰涤饮,软坚散结。

乳房痰核。症见乳房内单个或多个核状硬结,形状、大小不一,坚硬光滑,发展缓慢,多不痛。

水煎1.5小时,分3次温服,1日1剂,20剂为1疗程,两疗程间停药20天。

7.活血逐瘀汤

丹参15?30克,乌药6?12克,白僵蚕6?12克,三棱9?15克,莪术9?15克,白芥子9~15克,厚朴6?12克,橘红9?15克,土贝母9?15克,沉香1.5?3克。

活血逐瘀,软坚内消。

腹部包块、乳房纤维瘤、体表小肿物或寒性脓肿、关节肿胀(鹤膝风)等。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8.乳中结核方

归尾、赤芍、白芍、川芎、贝母、桔梗、红花各9克,青陈皮、川楝子、连翘、茯苓各12克,甘草3克。

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慢性乳房纤维增生病变。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附:乳核内消片(汤)湖南中医研究所方

柴胡、当归各6?9克,郁金(或用京三棱)、橘核、山慈菇、香附、漏芦各9?12克,夏枯草、茜草各12?15克,赤芍15克,青皮、丝瓜络各6克,甘草3克。

疏肝活血,软坚散结。

用于乳腺小叶增生病。症见乳房胀痛,有肿块,月经前症状明显,经至又见好转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