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经半个世纪的王口保和堂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www.yangguizhe.com/

历经半个世纪的王口保和堂

作者:刘恩仲

(一)

提到过去最早期的王口保和堂,如今能够知道的人可谓是寥寥无几了,即使有人能记得,那也已经是晚期的保和堂了。

鄙人作为王口保和堂的第四代传人,现将曾经听到的上辈人的讲述,再凭着零散的记忆,整理撰写成文,以供读者获知与了解。

最早的王口保和堂是由我的曾祖父刘天秩创建的,起始于清朝晚期至民国年间到新中国成立,最后迎来公私合营。

王口保和堂分为两个时期,从清朝宣统始年(年)至民国末年(年)为早期保和堂,解放以后(年10月1日—年8月)为晚期保和堂,前后历经了半个多世纪。

曾经听奶奶讲:曾祖父在年轻的时候,因家境贫寒,时常打柴(拾柴火)并把柴担到街市上去卖,这一天,等到了市散人稀也没人来买,当他担起两捆柴准备回家时,却发现在一捆柴的下面压着一吊铜钱(古时的“一吊铜钱”也称为“一贯”等于一千文,折合成银两相当于一两白银)。也许是吉人自得天助,也就是这一吊铜钱为他日后学徒做生意奠定了基础。

曾祖父依照如今的词语叫“自主创业”,一开始在天津卫一家糕点铺学徒做糕点,再后来又拜师学医,自身勤奋好学,刻苦用心,数年之后学医有成,掌握了较高的医术专长,且在成年后与王口义和庄的张氏家族结了亲。

听奶奶讲:当年曾祖父一开始行医是行走在王口周围十里八村走街串巷为人治病。

过去将游走行医的大夫称为“郎中”,将坐堂行医的称为“大夫”。还有一种说法是行医者在南方被称为“郎中”,在北方被称为“大夫”。

在古代“郎中”和“大夫”其实是朝廷官职的名称,它起始于战国秦汉时期,一直到宋朝又将“郎中”定为医官。在医官中又设了“大夫”爵位,以后又将朝中的太医称为“大夫”。在民间为了区分给人治病的医生与朝廷“大(dà)夫”,特别将民间医生的称谓改成“大(dài)夫”,一直延用至今。

(二)

听奶奶讲:最早的保和堂店铺坐落在王口的文昌阁外刘家胡同附近,(阁外就是文昌阁以东,阁里就是文昌阁以西,阁的地理位置是现在的官道与静文路交口西侧。王口的土语将文昌阁的“阁”读成“稿”音)。

当年的王口保和堂在周围十里八村甚至百里之外都小有名气。以后曾祖父又将医术传给了我的爷爷刘万信,再到我的父亲,三代人经营。那时人们习惯将大夫称为先生。称曾祖父为老刘先生,爷爷为小刘先生。到曾祖父去世之后,爷爷又被称为三先生(因排行为三),父亲就是小刘先生了。

由于曾祖父医术高超,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老人家本着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理念让贫困患者有钱治病,没钱亦能治病,医治救济了不少穷苦人,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信赖与尊重。

听奶奶讲:王口周围十里八村来保和堂看病的农户,有的因没有钱就让先记着账,等到收下粮食来后再用粮食或用钱来还账。

每年到了年底之前,保和堂就派伙计背着“钱褡子”(用较厚的粗布做成的一个大约一尺宽,三尺长,从中间分开两个兜的长布袋子,两个兜外面写着店名或堂号,用来装钱、账本、干粮以及其他物件,外出时搭在肩上。),带着账本到下面去收帐,但总有还不起账的穷困户,曾祖父为了接济穷人,每年都要销毁一批没有偿还能力的病人的欠账凭证。据史料记载,清朝至民国年间,王口隶属河北省大城县管辖,子牙河道为南北客货交通的主要航道,王口也就成了水陆运输的码头。

古镇的文昌阁东西大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南北客商人来人往,好一派繁荣昌盛景象。尤其到了每年四月份的瞿阝里庙会,保和堂门前,那更是热闹非凡,百里之外的游客及善男信女,妇孺老幼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有去庙里烧香祈福,也有求药拜佛的,有各种花会表演,还有打把势卖艺的,乞讨的、叫街“剌破头”的(为博得人们同情用自虐的方式将身体弄伤出血)。从王口大街到瞿阝里庙会各商家的货摊一路不断,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那时候,周围村里的人到王口来观光购物,如同逛天津卫一样新鲜。每到夜晚,各家店铺门前都点上了灯笼或者气灯,尤其是气灯(在过去属于一种高级灯具,它在储油罐上有一气门,通过用气杆向油罐中充足气,经喷油嘴将汽化的煤油喷在石棉网罩上点燃,发出像白炽灯一样的亮光,并伴有“咝咝”的响声,待亮度减弱时再向里充气。这种高级的灯具一般都是店铺和戏台上常用),白色的灯光照得整条王口大街灯火辉煌,亮如白昼。

(三)

言归正文,上面这张照片是保和堂仅存的一张珍贵照片,拍摄于民国13年(年),照片中是我的曾祖父和五个爷爷,那时的保和堂药铺还兼营糕点铺,照片中竖立的大木牌子上雕刻的字是:“保和堂藥店精選川廣雲貴各省地道生產藥材”。

“地道药材”是古代鉴别优质药材的判断标准,传统中药材讲究的是产地,因为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中药材,由于地域所处生态、地理、环境等不同,所生长的药材有效价值及治疗作用也不同,比如浙江产的贝母,叫“浙贝母”,作用清肺祛痰,用于痰热蕴肺型咳嗽;而四川产的贝母叫“川贝母”,作用润肺止咳,用于燥热型咳嗽和虚劳型咳嗽。

“地道药材”的产地,比如:四川的*连、川芎、川贝,云南的茯苓、三七,广东的砂仁、陈皮,贵州的天麻、杜仲、天冬,宁夏的枸杞,甘肃的当归等等。

拿当归来说,它又细分为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一种药不同的部位,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当归头以止血为主,当归尾以破血为主,当归身以补血为主。当然如今的药材已不分那么仔细了,就是一味当归都代表了。如今的中药材各个地方种植的都有。同是一种药材,但它的药用效力还要与产地的药材相比却相差甚远。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医处方都计量加倍而治疗效果却大不如前的原因。

曾祖父那时对医术精益求精,非常注重药材质量。所用药材都必须亲自采购挑选,并且自己精心研制了很多独门专方的中成药。比如:《神效保元丹》、《小儿自己散》、《时病救命丹》、《大学眼药水》、《*疮拔*散》、《妇科调血膏》等多种丸散膏丹制剂,都属于保和堂的独家秘方。并治愈了各种疑难杂症者无数,更让曾祖父的精湛医术远近闻名,众所皆知。

来保和堂“抓药“的顾客都晓得,曾祖父取药打包与其他药店不同,每味药按剂量称好后,打成一小包,并且在每包的上面附有一张本味药材的药理和药性的药签儿,最后打成一大包,即一服药,这叫一药一包一药签。

过去的药铺店面两侧都写有楹联,比如:

上联:但求世上人无病,

下联:宁愿架上药生尘。

上联:何必我千秋不老,

下联:但求人百病莫生。

上联:采古药医治百病,

下联:集千方广济万家。

还有用药名写成的上下联,如:

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下联:红娘子佛手绣金针。

上联:降香木香香附满店,

下联:*药白药山药齐全。

上联:桃仁杏仁栢籽仁仁心济世,

下联:天仙凤仙威灵仙仙方救人。

而如今的药店门前却都写有促销广告,比如:购药赠鸡蛋,赠食用油,赠挂面……更有甚者实行会员积分制等等,令人不可思议,与过去的药店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四)

年“七?七事变”前夕,从关外传来的消息说:日本*子要进关里了,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吓得王口百姓,都心惊胆战,人心惶惶,各个商业店铺的人们也是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忡忡。

听奶奶说:保和堂在阁外(文昌阁东),是一所前铺后宅的房子。过去住宅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就在这年的夏天,却出现了很玄妙的现象,窗户上面糊的纸,不知为何就着火了,窗纸烧完后火就灭了。第一次发生全家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这样的现象又发生了一次,家人们可就有点害怕了,全家人通过商量,曾祖父说:既然这的房子总“闹玄”,那咱们就搬回阁里去吧,从那儿以后,保和堂就搬到了文昌阁内大街。也就在保和堂搬回阁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日本对中国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

8月26日(农历七月二十一)早晨,从北面天空飞来了一架飞机,在王口低空盘旋,侦察飞行了几圈之后,又向北飞走了。大约中午时刻,十几架日本轰炸机结队而来,在王口上空绕了一圈之后,伴着刺耳的轰鸣声就俯冲下来,向王口文昌阁以东主要建筑物及名胜古迹投掷炸弹,顿时房屋倒塌,砖瓦横飞,硝烟弥漫,整个文昌阁以东一直到大瓦头,都被硝烟、火焰、飞尘笼罩着。大约轰炸了半个小时,飞机才飞走。

就在人们惊*未定时,时隔一天的同一时间,日本飞机又对王口进行一次轰炸,两次轰炸导致了多人伤亡,一些古建筑和无数民房均被炸毁,原先保和堂坐落在阁外的房子也被炸成了一片废墟。过后全家人都感到后怕,若不是因窗户纸着火“闹玄”而搬走,其后果可想而知,这真是上天佑护行善积德人家。

听奶奶说:在日本飞机向王口扔炸弹期间,人们心惊胆颤地扶老携幼地奔到村外的高粱地里躲藏,还有的去天主教堂里躲避,当时有两句顺口溜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飞机拉粑粑。可见人们对飞机扔炸弹的恐惧。

幸运的是文昌阁以西很少遭到日本飞机轰炸,这也许是沾了天主教堂的光,因为天主教堂是法国的领地,而日本和法国不是交战国,所以日本飞机可能也是怕误炸了法国领地,而引发日法冲突。正因为这样,据说日*侵占王口时,天主教堂里的法国神父保护了不少王口妇女免遭日本*的伤害。

听奶奶讲:天主教堂的神父还到保和堂来看过病,其身边还跟着一个会说中国话的翻译。

年春的一天,有一14岁女孩夜间急促地叫开保和堂的门,着急地请求我的曾祖父,赶快救救她几个月大的小妹妹,女孩详细介绍小妹妹的病情后,曾祖父将保和堂自制的“五粒回春丹”和“六神丸”两味急救药丸打好包,女孩拿回家给小妹妹服用后,奇迹发生了——挽回了病危中的小妹妹的生命,(“六神丸”小如小米粒,黑色,婴幼儿有的病喝了就好,就是没病喝几粒也能清火保健,人们对此药是很信服的。)故事中的小妹妹为王口镇团结庄张家梢门张新民张老先生(已故)的同胞妹妹,现居住在滩里乡西新桥村,已近八十岁。14岁女孩为小妹妹的姐姐,此事由张新民张老先生的外甥女提供。多年来,保和堂治愈的危重病人不胜枚举。

(五)

由于日本人对王口的侵占,使王口各大商家的买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生意日渐萧条,人们也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

一直到年,日本投降了,老百姓自以为世道会太平了,不用再担惊受怕地过日子了,可哪知道,又是接连的内战和匪患不断。那时候经常有各派的被称为“白脖”、“保二(中队)”、“劈柴队”的土匪队来王口骚扰,他们进到店铺里无非就是要钱要财物。

听奶奶说:每次土匪进到保和堂来,曾祖父和爷爷都是笑脸相迎,因为作为生意人,和气生财,哪方面的势力都得打点应付,谁都不能得罪。曾祖父是一个少言寡语,不善言谈的人,老人家一辈子的性格就是谦恭和善,与世无争,坦诚做事,诚信做人。在当时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中,也都是与家人和睦相处,从不乱发脾气。

老人家每天从店铺回到后宅,进到院里后,有一个习惯,都要长嗽一声,家人们每当听到这个习惯的声音后,就知道老先生回来了。

年,随着王口的解放,保和堂也已到了晚期时代。那时,曾祖父因年事已高,店铺的生意也就主要靠爷爷和父亲来经营了。

自古以来,天花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它传播凶猛,病情严重,在过去缺医多病的年代,得上天花只能是凭天由命抗着,抗不过去就难逃死亡,侥幸生存下来的病人由于天花疱疹结痂,在脸上会留下永久的疤痕,俗称“麻子脸”。

现在王口地区偶尔还能看到脸上有痳子的长者,那都是过去得天花留下的疤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府对控制传染病非常重视,实行了举国上下“全民种痘”措施,很快控制了天花的发病率,直至最后消灭了天花。

曾经听我奶奶讲,那时候每到春季,特别是三四月份,保和堂免费为王口地区的群众接种牛痘疫苗,俗称“种花”,当时医院及诊所,农村仍处在缺医少药,贫困多病的状态。

保和堂由于义务给人们接种牛痘疫苗,一传十,十传百,大人孩子互相转告,连同王口周边十里八乡都纷纷远道而来。

当时保和堂这一善举,医术高超,悬壶济世,得到*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称赞,惠泽乡里,名声显赫,为农村人民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随着国家防疫工作在农村的普及,我国早在年就已经消灭了天花。

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这一天被定为“天花灭绝日”。

我国也在年停止了牛痘疫苗的接种。

转眼又到了年大约5月,随着曾祖父的寿终离世,国家也在这一年推行了工商业改制,实行公私合营。爷爷和父亲也都归属于国家卫生系统医务人员,医院的正式医生。至此历经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王口保和堂也告别了他的历史时代。让家族得以欣慰的是,祖上传承的行医技术没有失传,如今,我的儿子已获得了执业医师资格学位,已成为保和堂的第五代传人,至今保和堂的行医历程已传承了一百二十多年之久。

由于保和堂待人和善,忠厚为人,很多人都愿与保和堂交往。听说当年和保和堂有过世交的人有:赵春荣的父亲,王顶元的父亲,王正奇的父亲,王西臣的岳父,还有翟兆丰老先生、迸庄的王世杰老先生等等。

其中,王正奇的父亲,会拉一手好京胡,据说,老人家曾经得到过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琴师徐兰元先生的亲授指教。我们哥五个其中四人“伯、仲、叔、季”的名字就是他老人家给起的。

(六)

保和堂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大家庭,一直到有了我们这代人以后,父母才带我们和奶奶分开,单立门户,但还是同住在一个东西对房的大院子里。

当年的老住宅我还有些记忆,那是一处靠街面东西六间房长的前铺后宅的“四合院”,过去按建筑的形状叫做“日”字型的“二进院落”。房子的外观为方木椽探檐,山墙砖上雕刻有福禄寿禧的字样,房脊的筒状瓦头螭吻、滴水瓦头虎头、及花型的图样。

靠街坐南朝北的大门口,两边有一对二尺多高的狮子狗门墩,门口是两扇铁皮包钉的木门。经过大门口是一间通往里院的过道屋,地面是花纹图形的石面,那时候经常有许多小孩子在地面上玩耍,还将大门后面墙里的大铁栓拉出来在上面盘杠子,把个大铁栓磨的锃光瓦亮。过道屋两侧是进入正房店面的门口。穿过过道屋第二道门是一个东西条院,再向里走进入第三道门就是后宅东西对房的四合院了。院内迎面是一个木制影壁,两侧是条石台阶,青砖地面,影壁后面是一棵盘口粗的大石榴树,院子南面是两棵一搂粗的老椿树。后来,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王口大街经过了两次的街道拓宽改建,原来的保和堂的旧址早已不复存在了。

还曾记得小时候,每逢过新年,奶奶都提前准备好了一沓两角一张的崭新毛票,等我们去磕头时发给长岁钱。

我们家多年传下来的老规矩是,每年的初一早晨天刚亮时吃新年饺子,但在吃饺子之前必须先给爷爷奶奶去拜年磕头。每到妈妈准备煮饺子时,我们就着急催着爸爸带我们快点去快点回来,其实着急快去磕头是为了挣奶奶的长岁钱,急着快回来是为了吃新年饺子。爸爸带领我们小哥几个去到奶奶屋里,按顺序先给祖先牌位磕一个头,然后再分别给爷爷奶奶磕头,起来后,奶奶给每人发两张毛票,小哥儿几个高兴地拿着长岁钱回到自己屋里再给爸妈磕头,然后才可以吃新年饺子。

奶奶在当年嫁入保和堂时,是来自王口迸庄王氏家族的大户人家,虽说奶奶没有文化,但她是一个有着传统教养,善良贤惠,通情达理的女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奶奶的观念也不再守旧,比如,我们祖辈人都是烟酒不沾,可到了老伯和我们这一辈就有了喝酒吸烟的习惯。记得有一次在一起吃饭,提到此话题时,奶奶就半玩笑半无奈地对我们说:“咱们祖辈都没有抽烟喝酒的,到你们这儿算是改了家门儿了”。(改家门儿的意思就是改变了传统规矩)。由于奶奶性格温和,通情达理,家里家外从不与人抬杠拌嘴,爷爷也是一个有涵养不爱发脾气的人。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妈妈说:“奶奶和爷爷两人一辈子都没有红过脸(翻脸吵架)”。

(七)

年,医院(医院)解散后,医院分来了一批旧药架子,我听说以后,就找到了医院的姚增希院长,他说:药架子已被乡医买走了,只剩下一个很旧的中医药架子。如果要的话就去会计那交40元钱领走。我将其拉回家后,父亲拉开抽屉一看,很是惊喜,原来是我家从前保和堂的中药架,在药斗格板上,有的还能清楚的看到很陈旧的中草药图案标签,上面还有用苏州码写的价格数字。

这真是水流千遭归大海,人行万里回故乡。没想到在外漂泊多年的“老祖业产”终于又回到自己的家。

我便将这老物件修整一番,还别说,过去的木工活就是结实,都已经七、八十年了,可是框架纹丝不动,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

上面这张静海县第四防疫大队的照片拍摄于年5月19日,其中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照片上的人物是:右上是我的父亲;右下是医院的张梦青;左上和左下是台头卫生院的任树华和洛再臣。中间那位是赵春荣的父亲赵岭。

年5月,也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年,美国公然违反《日内瓦公约》,在朝鲜战场上中朝边境地区投放了细菌炸弹,美国伙同日本曾在侵华战争中“”细菌工厂的三名专家,利用中朝战俘做细菌试验,造成鼠疫、伤寒、霍乱、天花等传染病在中朝边境开始流行。

我国红十字总会奉中央*府命令,紧急号召全国各大行*区组成个防疫大队,两万名防疫人员,会同前苏联来的流行病学专家组人员,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了万人的疫苗接种。当时河北省静海县也按照上级指示组建了第四防疫大队(就是这张照片王口地区入队医务人员),他们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奔赴朝鲜前线,同时在华北地区实施了重点人群疫苗注射,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和流行。之后,在联合国安理会及世界多个国家的强烈谴责下,美国被迫停止了细菌武器的使用,前线传染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没能造成大范围的流行。

静海县第四防疫大队也接到了上级取消赴朝的指示。

在毛主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英明战略指挥下,在美国国内以及世界各国要求停战的呼声的压力下,最后迫使美国于年7月27日在朝鲜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至此,历时三年及其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编后语〉

结束了,我的叙述也该结束了。

本人撰稿此文的初衷,一是回忆介绍保和堂的历史与家史,既是留给后辈人的一份纪念,也是对祖上先人的一份告慰。同时,简要描述王口古镇的繁荣景象以及战乱时代遭遇的创伤,让我们世代对家乡的人文历史多一些了解。二是想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当年王口的商家及大户人家的后代人士,回忆书写昔日家乡的人文轶事,以飨读者!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记录祖先创建的保和堂的回忆文章,怎奈,对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我来说,很缺少写作方面的文笔功底,最后也就打消了写作念头。后来随着父母的相继离世,老一辈人也越来越少了,而我们这一代人也慢慢地变老。我想,昔日有名的王口保和堂如果再不告诉后人,也就被世人所遗忘了,所以我又萌生了书写的意愿。

此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有详有略,但我多方面的简述,有的则是一笔带过。只是在中药认知方面多说了几句,这也是所谓的“三句话不离本行”吧。

总之,能写出这些,自我感到已经尽力了,但愿不为读者耻笑为是。

在撰写之前,得到了多位家乡老人们的支持与鼓励,特别是赵春荣老人家,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素材,在此一并向老前辈们深表由衷的感谢!

初稿之后在得到许多读者称赞的同时,恰逢对王口人文历史喜好的读者进行了再次修正:如李庆坤老师,梁文田先生,郭福友老师,李寿金老师以及王口镇第一小学的东瑞符,王用敏二位老师的大力协助下,才有此文的成形,值此,对本文做出贡献的老师们再次表示由衷的谢意!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文化水平不高,文中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读者多海涵,并给予指正。

刘恩仲写于年中秋

崇尚分享;《王口》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在24小时内处理或撤销。王口

联系小编

合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