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刺血疗法治百病颈椎病一 [复制链接]

1#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无论男女皆可发生,尤以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多见。

[病因]多因身体虚弱,肾虚精亏,气血不足,颈椎失养,加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痹阻太阳经脉,或气滯、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积累,瘀滞经络,客于颈椎,均可导致太阳经脉经隧不通,筋骨不利而发病。

[症状]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肢体酸软无力,甚则大小便失禁、瘫痪,若病变累及交感神经及颈动脉时则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颈椎棘突痛点。配穴:天宗、肩贞、阿是穴。

方法:主穴用刺血加罐法。用钢针(或大号缝衣针)直刺至骨膜,使之出血,出血不超过5毫升,再拔火罐。配穴用毫针刺,用泻法,或配合电针。并配合局部按摩,头部旋转活动。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颈椎综合征。

配穴方二:颈椎(5、6、7)棘突、大椎、风门等穴。

方法:用刺血加拔罐法。用七星针(即梅花针)在所选穴位和部位反复叩打至微出血,再拔罐吸出瘀血数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颈椎综合征。

附记:多年使用,治验甚多,均用肌电图的改变作为判断效果的客观指标。本法具有较高疗效,尤其对颈项酸痛、板滞减轻最快。

配穴方三:大椎、肩中俞、阿是穴(以痛为腧,取3~4个压痛点或敏感点)。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和痛点上点刺出血如珠,或挤捏出血。针后并在痛点最明显处拔火罐5~10分钟,以拔出瘀血1~3毫升为度。每3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颈椎病。

附记: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2~6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必要时配合内服方剂,则效果尤佳。或取相应病变颈椎夹脊穴、大椎、天柱、肩中俞、肩井。用三棱针点刺放血1~2滴后,再拔火罐5分钟左右,每周1~2次,效佳。

导读:大部分患者寻求中医治疗时,已经经历了西医治疗,如果我们能同本文作者一样,深知西药之性,必然如洞若观火!如此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为大医。

紫草:煎服的话气味很难闻。其功效相当于大青叶加生地*、薏米。曾治一例轻型的白癜风,主要的药物为*芪、紫草、熟地*、黒豆,治疗一段时间后好转。

藏红花:性寒,生在高原寒冷地带,是唯一一个性寒的活血药物,有很强的解*作用,比金银花还强。草红花则性温而通经。1g西红花装在10枚大枣里,麻绳包裹烧熟吃,可以治疗慢性咽炎,现在放微波炉里热几分钟也可以。上等西红花含在嘴里会很快化掉,很少有渣,上等大*也是如此,掰开后赤白相间,口含即化。医生要能鉴别中药,经常去药房看看,我经常去药房,每进一批药都会去看看、尝尝,比如常用的附子、细辛、大*。

附子:一进修医师提到,北京这边的附子掰开里面是*的,家里(山东)那边的掰开都是黒的,效力肯定不行。老师说,你看到的北京的是*附片,家里的是黒附片,炮制不同,功效也略有区别。*附片温阳之力强,黑附片炮制时用了黑豆,略有补肝肾的作用。

烟油:有很好的解*镇痛作用,民间治疗带状疱疹有用烟油涂于局部的。《景岳全书》论烟叶很精彩。古代有用洋金花卷烟吸来定喘的。

*芪:中医外科好用*芪,当邪恋而不能补或正陷而不能升时,用此。而*芪健脾的功能,乃根据其结果推断出来的。所以本草难学,要从《本经》学起,《本经》所记载的*芪是针对痈疮的,没有说补脾胃。常用量60g、90g、g、g、g、g。g以上之用量,多在于危症抢救时。

人参:补元气最速,红参偏温热,回阳固脱时适宜。生晒参偏甘凉,屡进补气者出现虚火上炎时适宜。常用量15g、30g、g、g、g不等。g以上多用于危症抢救。

鹅管石:就是钟乳石的一种,可以温阳纳气平喘。

鹿角片、鹿角霜、鹿角胶:鹿角霜有散结之效,鹿角胶补肾填精之力强,而无散结之效,鹿角片则二者兼备。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需要散结的疾病时,多用鹿角霜。慢性病填补肾精时用鹿角胶。常用量为30g。

仙灵脾:可加速癌细胞的凋亡,癌,有的耗气伤阴,有的耗气伤阳。常用量30g。

雄*:不溶于水,导师水煎服最大用量6g,《金匮》升麻鳖甲汤之雄*即水煎服。雄*溶于酒,治疗带状疱疹,外用雄*酒调敷。买雄*困难,则用六神丸一次一袋化于高度白酒中,外涂。

皂角刺:可以稀释痰液。

生大*:大便不通,可用生大*3g放入鸡蛋内,蒸熟食之。甘肃产的大*属道地药材,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腹部绞痛。

益母草:若取其活血利水之功效,当大剂量使用,30g以内只能调经,30g以上才有活血利水作用。

天花粉:功效同石膏,但其兼有化痰作用。

干姜、生姜、炮姜:表寒用生姜,温中用干姜,走血分用炮姜。生姜温化寒饮常用量为30g、60g、90g。干姜温中阳,常用量为30g~60g。姜量大时很辣,多用大枣30g佐治调味。

代赭石:治疗多种气逆之症,包括呃逆、呕吐、喘促、胃食道反流、颅压升高等,兼有养血之效。用于治疗胃肠病如呃逆、呕吐、食道反流时,用量多为15g,用于治疗喘促、颅压升高时,用量多为30~60g。

清半夏:用于止咳,止呕,常用量为30g。且常与附子同用于一方。病情较重时,常用至60g。

杏仁:常用量30g,治疗咳嗽。杏仁含有氢氰酸,但煎煮后氢氰酸会分解。

仙鹤草:补虚抗癌止血。常用量为60~g。

熟地*:养血填精,常用量为30~g不等,病重舌裂纹多而深时用量大,病轻舌裂纹少而浅者用量小。

金银花:清热解*透邪。常用量为15~g。热*炽盛时大量使用,比如带状疱疹时。而用于一些肺部的感染,往往是在补中气的基础上,少量使用,因现在之肺部感染多存在过用抗生素现象。

当归:养血活血通脉,用量15~g不等,大剂量使用时取其活血通脉之功效。

玄参:30~90g不等,大量使用时,多在于四妙勇安汤方中,用以治疗热*闭阻血脉之证。

毛冬青:为治疗血脉病变特效药,常用量60~g不等。内服的同时,可以水煎外洗或足浴。

忍冬藤:常用量30~60g,用于治疗肢体的红肿疼痛。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患者,常用此物替代金银花。外洗可治疗皮疹瘙痒色偏红者。

夜交藤:常用量30~60g,用于治疗肢体疼痛偏虚证者。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患者,常用此替代酸枣仁以养血安神。水煎外洗治疗老年人皮肤干燥瘙痒。

淡豆豉:清宣郁热解虚烦,常用量为30g。

枣仁:常用量为30~g不等。对于失眠较重者常大量使用。对于抑郁焦虑状态等兴奋与抑制兼有的疾病,常生枣仁与炒枣仁合用。

升麻:用于李东垣补中气升阳诸方中,无论补气药量多大,此药常用6~9g。若用至15~30g,多取其解*之效。

全瓜蒌:常用量30~g不等,对于心衰喘促舌苔*腻大便干燥者,常大剂量使用。

细辛:常用量为10g。多用于温化痰饮止咳,或者辛温走窜止痛。

茯苓:常用量为30~g,用于舌体胖大满口,齿痕明显时,多大剂量使用。对于脱发而见此类舌者,多使用至g。

苍术:常用量为30~60g,使用指征为舌体胖嫩而齿痕不明显。

川芎:常用量15~90g不等。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时,用于散偏汤中的剂量往往为45~90g。

丹参:用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顽固闭经时,常用至~g。

老鹳草:常用于面瘫一月以上者,用量多为90~g。

香附:用于理气治疗严重疼痛时,用量为45~60g。一般理气调经时,常用量为10~12g。

制马钱子粉:用于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疾病,常从0.3g分冲用起,最大量可至1.6g分冲。

生麻*:最小用量为1~3g,1g时多用于提壶揭盖,3g时多用于阳和汤中以宣散气血。

灵磁石:常用量为30~60g。病势较重,比如心衰喘剧时多用60g,此时常和制附片、枣仁配伍使用,此为上海祝味菊先生之经验。

生地*:常用量30~90g,对于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等血热之证明显时常大量使用。

水牛角:常用量30~g,对于血小板减少等症属热入营血时常大剂量使用。

*芩:用于治疗发热*痰咳血者,常用至30~60g,尤其适宜肺部肿瘤见咳血者。

百合:常用量30~g不等,病情重时常大剂量使用。比如肝昏迷患者。

葛根:常用60~90g不等,用于升阳止泻常用30g,用于治疗肌肉僵痛常用60~90g。

桔梗:用于止咳常用量为30g,如患者出现恶心等胃部不适症状,常令其改为饭后服药。

炒槟榔:最大用量为60g,用于心衰腹胀者。

葶苈子:常用量30~60g,心衰急性发作者,常用至60g。

生牡蛎:无论用于何种疾病,常用量为60~90g。

土茯苓:常用量为60g,用于降尿酸复方中,与威灵仙、川萆薢、白僵蚕配伍使用。

赤芍:用于活血解*保肝时常用量为30~60g。

地骨皮:用于糖尿病患者之常用量为45~60g。

天麻:相当于白术、半夏、钩藤、茯苓功效的综合。

“扎四缝”一直是用来治疗小孩积食、胃口不开的。记得二十多年前,有一位爱好中医的老大姐教我“扎四缝”的时候,就给我扎过,我的身体没有感到任何的变化,也就认为“扎四缝”只适合孩子,不适合大人。

直到前两年,看到一个网友说用扎四缝的方法给27岁的儿子开了胃口,让我重新重视了“扎四缝”。之后就是开始给自己扎,给徒弟们扎,扎的过程中直观地看到每个人的血液,确实只有我的血液是红红的、晶莹剔透、血珠都是立着的,而徒弟们的血液都是暗色的,或稀稀的,血珠都立不起了,全是爬下的,散散的。

第二天,大家都开了胃口,都觉得吃饭香,都觉得爱饿了,看样子大人“扎四缝”一样有用。

从前年到今年,我大概给自己扎过五次四缝,都是在胃口感觉不是太好的时候去扎,之后还都开了胃口。

我的肾脏不太好,每次小手指都能挤出水来,看来我这个从小就一直病的肾脏,要想完全恢复到正常,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与我天天和平相处就应该值得表扬了。

后来,我就给来调理的病人都“扎四缝”,因为我发现只要“扎四缝”过后,他们都能喝下2-3碗的生姜红枣桂圆羹,如果不“扎四缝”,多数人是喝不下这么多的生姜红枣桂圆羹的,胃口不开,我调理起来就慢,现在的“扎四缝”已经成了我调理病人时的开场白了。通过“扎四缝”先直观地看到这人的血液质量,再通过看哪个手指挤出水、挤出气泡、挤出脂样颗粒,大致就能判断出这人身体的状况了。而且我发现,在四缝穴上只要有一根小血管通过的,一定是这个脏器长期有病变,扎的时候就要对着这个小血管扎下去,一股血流就会冲出来,能明显地疏通与这个手指相通的脏器。

在给很多孩子治病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每个手指挤出来的*水的多少与孩子的身体状况有关。

再给大家重复一下手指与脏器的对应:

食指——脾胃

食指因为有大肠经经过,所以与消化吸收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胃口不好的孩子在食指的四缝穴中挤出的*水最多,其他的手指都要少一些甚至没有。刺血疗法治百病:耳鸣、耳聋

中指——心脏

中指有心经经过,所以与心脏、心气虚还有心火旺都是相连的。在中指四缝穴上挤出的*水多,孩子的舌尖多是红的,手指甲边上容易长倒刺,这样的孩子容易上火,脾气也急躁。

无名指——肝胆

无名指有手少阳三焦经通过,与肝、胆的关系密切。无名指挤出的*水多的现象多见于多动症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汗多、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

小手指——肾脏

小指有肾经和小肠经经过,与心、肾、子宫、睾丸等部位联系密切。小指挤出的*水多,则多见于肾脏虚弱、有遗尿、肾炎的孩子。刺血疗法治百病:坐骨神经痛(一)

大拇指的少商穴——咽喉

我每次“扎四缝”还都不放过大拇指,但大拇指的四缝穴在哪里?不知道,我就每次都扎大拇指指甲根部外侧的“少商穴”,梳理一下咽喉部的经络总不是坏事。

一次一个朋友,患了十几年的胃酸反流性胃炎,吃药也吃了十几年了,从没治好过。我就靠“扎四缝”,再配合艾熏、食疗,只用两天就彻底治愈了,至今已经半年了都没再犯。我当时发现他的手指无名指的四缝穴上都有小血管,就直接扎下去,血一下了就冲了出来,我感觉这一针对治好他的胃酸反流性胃炎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看样子胃酸反流与肝经淤堵也有一定的关系。之后让他停掉了一切寒凉的食物,每天用三粒焦枣加十粒桂圆泡水喝,起到疏肝理气、暖脾胃的作用,就做到了这些,他十几年顽固性的胃酸反流性胃炎竟然就再也没犯过,而且还同时治疗好了他严重的失眠。

一次朋友的女儿高烧,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就是不退热,我在电话中询问是不是全身都是滚烫的,回答是的,就是干烧的那种,我说“扎四缝”试试吧。结果她告诉我扎到无名指的时候,血一下子冲了出来,流了很多血,把她们都吓得够呛,结果15分钟后开始退热,半小时体温从40度降到了36度,之后再没烧起来。看样子这种干烧与肝火旺还是有关系的,去了肝火发热也是能退掉的。

“扎四缝”我自己感觉不只是有开胃的功效,疏通经络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恰到好处地用好,还是能治疗不少病症的。

扎四缝”的操作规程大家还记得吗?我再重复一下:1、先用棉线绳将食指的根部缠绕,勒紧。2、食指中间的指缝处用酒精棉签消*。3、等酒精干了就用“血糖针”对准指缝的最中间扎下去。4、挤血,多数挤4-6滴血就可以了。5、之后就将中指、无名指、小手指、大拇指的少商穴都用同样的方法扎一遍,再之后就扎另一支手。

身体虚弱的人可以在喝过生姜红枣桂圆羹后去扎更加安全,太虚弱的人看到血会晕针的。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位于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刺血疗法治百病:咽炎

笔者发现四缝穴除了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外,其治疗范围在逐渐扩大。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经不调等症。

◎取穴及操作疗法

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取之。

穴位用安尔碘,针具高压消*。

三棱针或25mm毫针或5、6号注射针头。

为缓解疼痛,在穴位上下用绳捆紧,用安尔碘消*后,押手扶住手指,刺手快速点刺。点刺深浅根据年龄、体质决定,刺后用双手挤出少许血液或淋巴液即可。如遇高热者可多挤出些血液直至血液变红为止。一般1周2次,重者可每日1~2次。治疗5~7次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胃痛魏某,男,46岁,本院职工。平素较消瘦,脾胃虚寒。4年2月某天晚上饮酒过量后致胃脘剧烈疼痛,半夜到急诊室注射阿托品后缓解。次日早7时许疼痛又作,较前更甚不能行走。请笔者会诊,即用四缝穴放血,刺完一只手时疼痛减轻,双手刺罢,疼痛立止。

☆腹胀范某,女,47岁,银行干部。主诉:腹胀4年余。腹胀严重时腹部鼓起很高,眠纳俱差,大便不通。叩诊为鼓音,患者非常痛苦。各种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用中西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时好时坏,4年3月上述症状加重,还伴有头痛、脐周痛,经人介绍前来就诊,经四缝穴放血,后加用艾条灸神阙、足三里,背俞拔火罐等治疗。治疗1次腹胀明显减轻,自摸腹软,用此方治10次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

☆呕吐陈某,女,34岁,洪洞人,家境殷实。由于和丈夫不和,久致食饮减退,后来发展到一吃就呕吐,时好时坏近3年。3年7月呕吐严重,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住我院特需病房。诊时见嘴边放一脸盆,口水不断,多为胃液和唾液,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舌淡少苔,脉细弱微数。用上法治疗1次,口水明显减少,针2次即不呕吐。共治7次痊愈出院。出院后用中药调理,至今未作。

☆厌食张某,8岁,学生,3年5月就诊。其母代诉:患者食欲不振,对任何食物都不感兴趣,消瘦、头大、鸡胸,面色青白无光泽,少气懒言易感冒。用四缝穴放血,其中有3个指头挤出白色水样液。治疗1次后,食欲好转,共治3次已无白色液挤出,又配3付中药煎汤调理后而愈。现见他判若两人,面色红润光泽,身高体重增加明显,很少感冒。

◎体会

选用四缝穴,屡用屡验,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针刺时发现,单用中央一处,疗效不如用三处明显。笔者发现四缝穴确有健脾行气、活血消瘀止痛、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消*一定要严密,如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禁刺四缝穴。

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庖丁解剖学和您一起学解剖临床!

用匠人精神传播专业有用的解剖学知识,用专业能力体现中医与西医的实际应用。以经典为师,以病人为师,以先贤为师。一个基层医疗人、康复人、瑜伽人、健身人的家园,关于技术、经验、病案,各种解剖的探讨与交流学习。每月举办免费课程,为大家全方位提升!

一个好的方法技巧一定源于一个好的理论知识

记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